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洋山深水港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港口建设及外来船舶增加对洋山深水港海域水环境特征的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年洋山深水港大洋山、小洋山海域两个监测点水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多参数水质综合评价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富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分别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各站点Si∶N∶P比和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富营养化状态质量指数(NQ)I值在1.95~3.72范围内,平均值为2.67,属中营养型;营养指数(E)I值在8.63~72.05之间,平均值为34.01,属富营养型;有机污染指数(A)值在1.89~4.10之间,平均值为2.91,属轻度污染;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洋山深水港海域全年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P)及活性硅酸盐(SiO32--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1μmol/L、1.94μmol/L、37.86μmol/L,Si∶N、Si∶P和N∶P的比值分别为0.94、21.76和23.30,其中PO43--P含量相对不足,为潜在限制性因子。因此,综合考虑海水评价要素,采用多种方法对调查海域进行评价,将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2.
洋山港建设过程中,通过围填海将小洋山岛、镬盖塘岛、蒋公柱岛、小岩礁岛、大指头岛、沈家湾岛、中门堂岛等十余个岛屿组成新的"小洋山岛",其海岸多为人工海岸,选择码头、人工石岸和滩涂等不同类型的典型人工海岸,分析小洋山岛人工海岸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探讨洋山港建设对小洋山岛潮闻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5种、苔藓动物2种、环节动物2种,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部分为河口低盐种。3种不同的人工海岸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优势种不同,码头柱桩共采集到9种、人工石岸潮间带共采集到13种、滩涂潮间带共采集到7种。码头的优势种为网纹藤壶(Y=0.79)、近江牡蛎(Y=0.16)、齿纹蜓螺(Y=0.05);人工石岸的优势种为齿纹蜓螺(Y=0.43)、僧帽牡蛎(Y=0.11)、近江牡蛎(Y=0.06)、粗糙滨螺(Y=0.09);滩涂的优势种为囊螺(Y=0.43)、光滑河蓝蛤(Y=0.36)、海瓜子(Y=0.14)、单齿围沙蚕(Y=0.03)。不同人工海岸生物量和密度也有差异,其中码头柱桩生物量为(1977.04士281.87)g/m~2,密度为(6333.3士1495.49)个/m~2;人工石岸生物量为(1556.03士752.99)g/m~2,密度为(2566.63士772.94)ind/m~2;滩涂潮间带生物量为(1129.16土219.86)g/m~2,密度为(2166.67士549.47)ind/m~2。人工石岸断面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而码头柱桩的群落结构在3个断面之中最简单、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洋山港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生态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港。为了解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演变趋势,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洋山港海域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调查研究。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种类较少,共记录污损生物19种,隶属于5个类群,优势种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网纹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 、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双钩楯琥珀苔虫(Aspidelectra bihamata)、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和亚洲帚毛虫(Sabellaria ishikawai),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部分具有河口低盐种的特征;污损生物的附着高峰期是6—10月份,除冬季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生物附着;受盐度、水流及泥沙含量的影响,洋山港污损生物的生物量变化较大,月板、季板及年板的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9.20,127.20和774.04 g/m2。另外,通过对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周年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发现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受季节变化和盐度的升高影响较大,群落结构不稳定,物种演替明显。  相似文献   
4.
洋山港浮游桡足类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洋山港海域桡足类的周年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洋山港桡足类的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tetrasp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norvegica)、瘦拟哲水蚤(Paracalanus grac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显著(F=2.11,P<0.05),春(28.44个/L±19.16个/L)>夏(18.60个/L±14.81个/L)>冬(10.98个/L±3.65个/L)>秋(10.57个/L±4.45个/L);生物量则为夏(12359.1 mg/L±18438.1 mg/L)>秋(7796.6 mg/L±1348.6 mg/L)>冬(2944.8 mg/L±1680.9 mg/L)>春(1401.0 mg/L±1057.3 mg/L)。桡足类丰度的周年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生物量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多变量分析显示,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对洋山港桡足类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起主要作用。小洋山码头受人类干扰严重,桡足类丰度和多样性与大洋山码头已出现差异,春、冬季小洋山码头的多样性指数(H′)高于大洋山码头,除秋季外,小洋山码头的均匀度指数(J)都高于大洋山码头。  相似文献   
5.
洋山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洋山港是上海航运的枢纽港,2009年1月~12月对洋山港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生态学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58属112种,含赤潮藻类5门21属34种,群落结构组成以硅藻为主。其中优势种由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具翼漂流藻(Planktoniella blanda)、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以及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等构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是(6.15×104~1.39×104)ind/L,全年平均值为3.32×104ind/L,11月细胞丰度达到最高值,其次为3月,呈现双峰型的周年变化规律。硅藻在全年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组成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温度和溶解氧两两间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仅细胞丰度与溶解氧之间呈现正相关(r>0),其余两两间为负相关关系(r<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