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碳、氮稳定同位素为分析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营养关系提供了有力手段,但在大洋鱼类中的应用还很少。本研究以热带东太平洋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整节脊椎骨作为样品(叉长范围153—242cm),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大青鲨的δ~(13)C值和δ~(15)N值及其变化,比较不同基线生物的选择对营养级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青鲨δ~(13)C范围为–15.76‰—–13.41‰,最大差值2.35‰;δ~(15)N范围为10.62‰—17.72‰,最大差值7.1‰;δ~(13)C值和δ~(15)N值随个体长度的变化不明显(可能原因是样品鱼均为较大个体),性别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基线生物的选择对营养级计算值的影响较大。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整节脊椎骨的稳定同位素测定来获得大青鲨的摄食特征信息是可行的。由于基线生物对营养级计算的影响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今后可将相对营养级或营养级的变化作为重点,研究人类活动(如捕捞)对大洋鱼类摄食和营养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世界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捕捞压力的加大使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过度捕捞程度愈发严重。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将为大眼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取自中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共182尾大眼金枪鱼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个高变区(the first hypervariable region,HVR-1)457bp的序列,共发现11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78种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采样点核苷酸多样性在0.03074—0.04362之间,单倍型多样性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变动范围在0.996—1.000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99.97%的遗传变异性来自于种群内;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分化指数Fst揭示中东太平洋与中西太平洋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9年6~11月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海上采集的数据,对中西太平洋S2°05′~S7°51′,W159°48′~W168°10′海域的延绳钓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分析.126个站点(钩次)的种类组成分析表明,该作业区域的渔获物有鱼类35种,隶属于9目22科30属;鲸类2种,隶属于1目2科2属;龟鳖类1种.反映种类组成多样...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带鱼生长死亡与参数动态综合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我国近海带鱼分种研究结果,利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收集的带鱼属3鱼种的生物学资料,运用长度频率法估算了3鱼种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肛长分别为70.0,54.5和48.0 cm;生长系数分别为0.27,0.27和0.17;理论生长起点年龄分别为-0.60,-0.68和-1.10龄.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3鱼种总死亡系数分别为3.02,0.80和2.43;用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39,0.58和0.44;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63,0.22和1.99.动态综合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3鱼种都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之处是大量捕捞1龄以内的幼鱼;在最适利用状态下,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的开捕年龄分别应为3.0,2.0和2.7龄,对应的肛长分别为44,28和23 cm.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捕捞的剑鱼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剑鱼的渔获长度组成、各长度之间和长度重量之间关系、雌雄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研究表明,雌性剑鱼下颌叉长分布显著大于雄性剑鱼(K-S test,t-test,P0.01)。雌雄剑鱼性比为1:0.4,当剑鱼下颌叉长长度大于180cm,雌性剑鱼性比为100%。剑鱼各生物学参数关系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剑鱼下颌叉长(LJFL)与下颌体长(LJPCL)、下颌全长(LJTL)关系分别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LJTL=1.0633LJFL+5.8125;LJPCL=0.8906LJFL-0.7979。剑鱼下颌叉长与体重(RW)、加工后重量(DW)关系分别呈对数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RW=1.7527×10-6LJFL3.3755;DW=5.4358×10-7LJFL3.5424。体重与加工后重量两者间也呈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为:RW=1.3139DW。本次调查雌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55,而雄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20。该调查海域剑鱼在产卵和肥育之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6.
鲸类物种和延绳钓渔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全球性现象,该相互作用威胁到鲸类物种的保护和延绳钓渔业的经济可行性。尽管认识到鲸类兼捕问题,但很少对其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科学机构提供的2013—2019年期间的观察员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兼捕的鲸类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西太平洋海域,共兼捕260头鲸类,隶属于2目5科19种,主要的兼捕对象是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里氏海豚(Grampus griseus)、短鳍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等。GAM模型对BPUE的总偏差解释率为71.7%,经度的贡献率最大为34.3%,各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经度>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纬度>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鲸类兼捕主要由空间和环境因子所决定,其中海表温度主要影响鲸类的相对丰度,叶绿素a浓度影响鲸类的分布。未来,渔业管理者...  相似文献   
7.
Evalu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oceanic ecosystems is not easy because it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obtain sufficient data quantifying such variability.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pelagic species diversity indicators,species richness,Shannon-Wiener index of diversity and Hurlbert's species evenness,for fish assemblages from two areas(north and south)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2°±12°N,178°E±165°W) during May±July 2008.The assemblages were based on data collecte...  相似文献   
8.
热带太平洋是金枪鱼类、旗鱼类等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但目前针对此海域食物网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本文根据2017年6月-11月中国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域(13°09''N -34°27''S, 100°03''-176°17''W)采集的鱼类样品,结合胃含物及其他分析方法以35个物种间的摄食关系为基础对此海域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分析。拓扑学指标(节点强度,D;中心性指数,BC和CC;拓扑重要性指数,TI1和TI3;关键性指数,K、Kt和Kb)和Key-Player算法(KPP-1和KPP-2)用来筛选关键种,并结合体长数据建立了基于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肯德尔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拓扑学指标筛选出的关键种是一致的。大多数关键种与太平洋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如剑鱼(Xiphias gladiu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小吻四鳍旗鱼(Tetrapturus angustirostris)头足类和鲭属。移除5个关键种后,食物网将被离散为许多互不连接的部分(F=0.632,FD=0.795,RD=0.957),表明这些物种在维持食物网结构和稳定性中的必要性。物种体长是本研究构建简化食物网时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热带太平洋食物网结构的认识,同时为进一步的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形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对了解渔业资源的群体组成有重要意义.根据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汕头—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40尾中国枪乌贼( Uroteuthis chinensis)的形态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各形态参数比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采用线性、指数、幂函数、Logistic4...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是日本鳗鲡鳗苗的手要产区,利用2007年1-5月在长江口的长兴岛、横沙和杭州湾小洋山4个取样点得到的日本鳗鲡鳗苗渔获量数据,初步研究了鳗苗的补充时间分布以及补充量与潮汐、月相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鳗苗在长江口的补.充时间从1月下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鳗苗日产量峰值出现日期从长江口外向内逐渐推迟,与其洄游路线致.长江口附近潮汐为半月潮,每月有两次涨落潮,鳗苗溯河量与潮汐周期呈现一定的节律性,每月有两次鳗苗峰值.河口区鳗苗溯河具有潮流选择性,长江口内鳗苗溯河量起汛潮多于落汛潮:长江口外鳗苗溯河量和潮汐振幅呈现正相关趋势.日本鳗鲡鳗苗的溯河量与月相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朔月望月的平均单网捕捞量之和占总平均单网捕捞量的93.13%,而上下弦只占6.87%.经过方差检验,朔月鳗苗溯河量多于望月,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