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区域发展的集团化、社会发展的民主化使得一个公平、公开又具世界 竞争力的区域管治和协调系统越来越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国内外区域管治的相关 研究成果的回顾、归纳与总结, 有助于增进对区域管治的概念、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的认识。本 文在总结区域管治研究历史和辨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别对国内外不同层次的区域管治的研 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 对国内区域管治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 并指出了我国区域管 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提出了未来区域管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中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胁迫,同时也伴随着生态风险的产生,评价城市化过程中诱发的生态风险,并找出各种生态风险变化的规律性,对河西走廊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城市生态风险的内涵与动因,建立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不同角度计算出河西走廊7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风险强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西城市化过程中生态风险变化的规律性,即河西走廊7个城市的经济城市化诱发的生态风险大于人口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诱发的生态风险;农业用水诱发的生态风险大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流域下游的生态风险大于上、中游地区;从空间上,各城市的综合生态风险呈现出玉门>敦煌>武威>金昌>酒泉>嘉峪关>张掖的位次顺序。  相似文献   
3.
方创琳  孙心亮 《中国沙漠》2006,26(5):860-868
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探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机制及其布局特征和空间组织形式。研究认为,合理的城市与城镇区位选择了相对优越的自然区位,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就了城镇体系的原始基架,矿产资源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工矿城市与城镇的合理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进程,行政干预成为城市与城镇形成发展的推进器。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组合特征表现为首位城市不明显,等级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及进程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职能单调,以资源加工和集贸为主,城镇密度偏低,空间布局聚集于第二欧亚大陆桥附近。受水资源限制,未来城镇体系建设建议采用“一核四极”,“一轴三带”、“百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即将酒泉-嘉峪关-玉门三个城市合并为一核,作为河西走廊惟一一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将敦煌升级为地级市,与张掖、武威和金昌一并建成河西走廊四大中等城市,将由兰新铁路、312国道组成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河西段作为城市发展“主横轴”,将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和疏勒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作为城市发展“主纵轴”,通过撤乡建镇等途径,将现有的85个城镇扩展到100个,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星罗棋布的“卅”字型网络状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4.
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区域发展的集团化、社会发展的民主化使得一个公平、公开又具世界 竞争力的区域管治和协调系统越来越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国内外区域管治的相关 研究成果的回顾、归纳与总结, 有助于增进对区域管治的概念、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的认识。本 文在总结区域管治研究历史和辨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别对国内外不同层次的区域管治的研 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 对国内区域管治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 并指出了我国区域管 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提出了未来区域管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