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上海市向阳圩海塘围堰主堤为工程背景,在大量原位实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软土海滩围堰堤坝及地基沉降位移特性。结果表明:围堰堤坝及地基沉降具有显著的时效特性,沉降与时间的相关关系可用负指数时效特性曲线拟合;各测点位移值随时间具有明显突变变化,整个沉降时域可分为快速沉降时域区及缓慢沉降时域区。同时,在充分考察了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用该参量预测堤坝稳定时间及最终沉降位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位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南缘羊八井盆地的七弄沟分布着广阔的泥炭地,通过提取七弄沟泥炭的腐殖化度和总有机碳信息,并结合14 C测年控制,反演了全新世9.1~3.5cal.kaBP羊八井盆地的环境变化信息。根据泥炭记录的古环境特征,将该地区9.1~3.5cal.kaBP的气候分为3个主要阶段:阶段Ι(9.1~7.4cal.kaBP)温度波动上升阶段,9.1~7.4cal.kaBP七弄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期间发生了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9.1和8.0cal.kaBP左右;阶段Ⅱ(7.4~4.7cal.kaBP)温度波动频繁且剧烈阶段,此阶段七弄沟温度波动频繁且剧烈,在6.0和5.8cal.kaBP发生了两次比较显著的降温事件;阶段Ⅲ(4.7~3.5cal.kaBP)温度波动下降阶段,4.7cal.kaBP之后温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远比第二阶段小,仅在4.0cal.kaBP发生了比较显著的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3.
4.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韩函  吴昊旻  黄安宁 《大气科学》2017,41(2):263-274
利用2008~2014年间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和CMORPH[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融合而成的0.1°×0.1°小时降水产品揭示了华北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发现华北多数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太行山以西地区,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峰值出现在傍晚18:00左右(北京时),规律性最强;而在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和沿海地区,日峰值一般出现在上午。研究不同持续时间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发现短时降水对傍晚的降水日峰值贡献较大,而长时降水则对凌晨的峰值影响更大。分析不同强度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结果表明,0.1~10 mm h-1强度降水较其它强度降水对夏季华北地区总降水量贡献更大,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降水量日变化的峰值个数增加。  相似文献   
5.
我国华东地区气候变化与副高指数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51~2007年华东地区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在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华东地区的降水、气温与副高指数的时频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近57年的气候变化与副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气候要素与副高指数距平序列都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各周期分量的强度是不同的.其中以2~8年尺度的年际振荡较为明显,10年以上的年代际变化以1980年为突变点.  相似文献   
6.
变形监测具有周期性、监测时间长、监测点多等特点,导致监测数据量大,故对海量变形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实现对海量变形监测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分析,文中采用C#语言,以SQL 2008为数据库,编写变形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系统的高效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1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降水结构和雷电活动关系的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苏科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610225摘要:热带降雨测雨卫星(TRMM)于1997年成功发射以来,提供了大量的降水,闪电等资料,并且由于其资料的完整性,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强对流过程。文章利用TRMM卫星等资料,运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川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闪电活动  相似文献   
8.
南海海域内岛礁众多, 渔业资源丰富, 而目前针对岛礁周边海区生态要素开展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利用近20年多卫星融合水色遥感数据, 分析了南海38个主要岛礁周边区域海面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岛礁周边普遍存在叶绿素浓度高值区, 其浓度约在离岛礁5个等效半径外降至海区背景水平。岛礁周边海域的叶绿素(相对于背景值的)浓度异常受海区背景值影响, 两者在南海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背景值基本一致: 在平均温度较低、季风强度较大的东沙、西沙海区, 叶绿素浓度异常高于温度较高、季风强度相对较弱的中沙、南沙海区。叶绿素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一般在冬季风期间升高, 而在夏季风爆发前降至最低; 在El Ni?o次年随海温升高和季风减弱而下降, 在La Ni?a次年则相反。岛礁周边的叶绿素浓度异常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海温变化幅度加大, 其年均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P=5.05×10 -5)。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岛礁区域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
向旻 《地质与勘探》2020,56(6):1305-1312
将常规储层测井解释方法应用于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其效果存在一定的折扣。为了改善传统方法在煤层气测井解释中出现的问题,将深度学习的思想引入测井解释,提出受限玻尔兹曼机的数量、受限玻尔兹曼机隐含层神经元数量、分类阈值的确定方法,利用深度信念网络进行煤层识别及煤层气含气量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在交会图法效果不好的情况下,通过深度信念网络进行煤层识别,继而对识别结果进行适当校正,煤层识别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其次,经过多种方法的对比,利用深度信念网络进行煤层气含气量预测的效果,要好于BP神经网络、多元回归统计以及Langmuir方程三种方法。深度学习改进了传统的BP神经网络,具备更强的复杂函数泛化能力,适用于煤层气测井解释,并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6—2020年丽水市35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使用人体舒适度评价指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丽水山地海拔对人体舒适环境的影响,从而对不同季节丽水山地人体舒适环境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丽水山地年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为586,属于“凉爽,较舒适”等级。人体舒适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 m,年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下降08;盛夏7—8月人体舒适度指数递减率增至10/100 m,冬季降至06/100 m。夏季海拔约300 m以上区域人体感觉“较舒适”,其中盛夏7—8月海拔约800~1 800 m感觉“舒适”;春、秋季海拔约1 500 m以下感觉“较舒适”,500 m以下低海拔山区和平原地区人体感觉“舒适”;冬季海拔约1 5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表现为“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