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臧磊  杨山  周蕾 《热带地理》2013,33(4):450-458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密度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以及注入脉冲响应分析,刻画江苏省人口时空格局与户籍制度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及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0年江苏省人口格局整体保持“南高北低”的态势,该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并呈明显的沿江化特征;各县市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响应具有地域性,南北响应差异逐渐缩小;人口空间格局对户籍制度的响应具有滞后性,速度呈现出由加快到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3点建议:第一,在改革思路上实现“两保两新”,阶梯式、差别化赋予权利;其次,积极推进苏北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最后,通过产业发展上的“以业控人”和城市发展上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防止流动人口加重“城市病”。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县域农业产值与农业劳动力数据,基于GIS技术和模型方法,分析了县域农产值与农业劳动力变化态势及其时空耦合状态。研究表明:1)江苏省农业经济与劳动力数量耦合具有不协调性。1990-2010年江苏省县域农业产值呈上升态势,而劳动力总量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态势。2)耦合类型区的划分揭示出江苏省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存在明显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江苏省农业经济产值和农业劳动力时空格局的重要界限,界限以北大部分地区农业产值增加,而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农业劳动力持续增长;其南部区域农业产值下降或缓慢上升,农业劳动力加速减少,属于增长型耦合区中的Ⅰ类型区。3)江苏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耦合格局极化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99-2008 年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通过 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山东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 率均值为0.883,耕地生产效率较高;将山东省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耕地 生产效率最优,分布范围较广,集中分布于山东省中部。第二类地区纯技术效率低下,分布较分散, 主要包括济宁、德州、青岛和潍坊;第三类地区规模效率较低,分布于山东省东部沿海,主要包括滨 州、东营、威海;有效灌溉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单位功耗率等因素对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 方向和不同强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且显著,单位耕地功 耗率与有效灌溉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二、三产业比重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 不是很大;耕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比列, 又要改善耕地生产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是具有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其内部产业效率状态是城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基础。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内六市四县以及巢湖市市区的产业效率进行分析和空间刻画,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内产业效率的市域差异,呈现由“中心式结构”向“双核式结构”的过渡趋势,整体产业效率走向相对均衡发展,其中产业效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状态;南京都市圈整体产业效率演化状态趋于增长,其中第二产业的产业效率演化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南京都市圈内的产业效率与其经济实力存在强正相关,经济实力时空格局与南京都市圈产业效率演变的格局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周蕾  杨山  臧磊 《地理研究》2014,33(8):1489-1502
城乡地域结构与经济体制响应关系研究,是从体制变革出发剖析中国城乡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对比1978-2010年长三角地区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发现二者变化阶段具有一致性,城—郊—乡地域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地域结构演变,响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通过选取经济体制核心要素(固定资产投资所有制结构)为体制变量、地域结构要素(城乡地域范围)为空间变量,建立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刻画城乡地域空间对体制变量的响应状态,并利用方差分解函数(VD)进一步分析体制变量对城乡地域结构演变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① 城乡地域结构中,城乡过渡地域对体制变量的响应强度最高;② 城乡地域各个空间对私有经济投资变化均表现出响应强度相对较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扩展对国有经济投资变化响应迅速,并呈负响应关系,而乡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响应集体经济投资变化;③ 在体制影响下,城市建成区和乡村自身发展状态的惯性对其演变依然长期起着重要作用,而城乡过渡地域的自身发展状态惯性在经济体制转轨影响下很快失去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耕地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99-2008年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通过Tobit 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山东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883,耕地生产效率较高;将山东省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耕地生产效率最优,分布范围较广,集中分布于山东省中部。第二类地区纯技术效率低下,分布较分散,主要包括济宁、德州、青岛和潍坊;第三类地区规模效率较低,分布于山东省东部沿海,主要包括滨州、东营、威海;有效灌溉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单位功耗率等因素对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强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且显著,单位耕地功耗率与有效灌溉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二、三产业比重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是很大;耕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比列,又要改善耕地生产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