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The Longmenshan thrust system consists of two major groups of structural styles according to the depth of their involvement: basement thrusts-compressional fault blocks; fold-thrust system in the cover. In cross-section, the Longmenshan structural belt is divided into 5 zones. The propagation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system is piggy-back due to pushing at the early stage and overstep due to gravity sliding at the late stage. Balanced cross-sections and palinspastic reconstruction reveal that the total sliding displacement of the thrust system amounts to 120 km.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ethys domain in western Sichuan has experienced 5 stages: continental break-up; ocean-continent subduction ; continent-arc collision; orogenic thrusting; uplift of western Sichuan.  相似文献   
3.
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和甫  梁慧社 《地球科学》1994,19(6):727-741
天山造山带呈W结构,由V形结构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复合而成,两者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南天山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扩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洋盆,在志留-泥盆纪时俯冲,延续至石炭纪碰撞,旋回时限达400Ma以上,应属威尔逊旋回造山模式。北天山应自泥盆纪开始弧后扩张,形成泥盆-石炭纪边缘海小盆。在石炭纪晚期闭合,旋回时限约100Ma,应属于孤后造山模式,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主要分为两期:早期由于楔冲作用所产生的薄  相似文献   
4.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其爆发性的繁殖过程从11月底开始至翌年1月底2月初结束,高峰在1月初。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期,溶解游离型氨基酸浓度的降低与海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增长过程中,该藻细胞直接摄取或(和)通过附随着藻类本体迅速增长的细菌群摄取溶解游离型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杨和福 《海洋与湖沼》1992,23(6):599-605
于1988年5月—1989年2月,对东南极Vestfold丘陵地区沿海海域水体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连续测定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以甲酸、乙酸、丙酸和丙烯酸为主,其含量明显呈季节性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甲酸0.4—7.0μmol/L;乙酸0.1—40.0μmol/L;丙酸0.7—128.0μmol/L和丙烯酸0.001—0.393μmol/L,最高浓度出现在夏季。通过对浮游植物的观察和二甲基硫的测定,揭示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来自微生物作用,其中丙烯酸直接来源于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细胞繁殖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地和造山带的耦合关系,研究区域包括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和鄂尔多斯中生代前陆盆地。研究表明,前陆盆地和造山带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前陆盆地充填沉积物特征是造山带形成演化和盆地沉降的响应。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以及地层不整合盆地方向的迁移反映了造山带向前陆不断隆升的演化过程,前陆盆地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了双物源供给和造山带的剥蚀。层序地层的体系域构成和地层堆积方式主要受控于前陆盆地沉降速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2005年3月22日影响福建的一次飑线系统进行分析。分析指出,该飑线系统是由高空槽前型的上干下湿引起的不稳定强对流天气。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揭示了此次飑线的典型的弓状特征、强的后侧入流槽口以及入流槽口上的弱回波区等中小尺度结构特征是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盆地演化与地球动力学旋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盆地演化受地球演化节律所制约,节律由多层次构成。地球动力学旋回主要有3个级序:(1)超级大陆旋回,主要由羽柱构造的地幔对流动力学所控制,产生超级大陆的裂解和拼合,形成全球性同步隆升与沉降的克拉通盆地;(2)地槽旋回或造山旋回,主要由板块构造的岩石圈运动学所控制,按威尔逊旋回进展,发育各类盆地和造山带,形成“区域性”穿时开合与“非对称”互补;(3)褶皱幕或裂陷幕,主要由地体构造与拆层作用几何学所控制,产生盆地内各种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形成地方性的穿时递进变形,发育幕式变形和幕式沉积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旋回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6,21(4):345-356
中国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克拉通盆地,裂陷盆地,压陷盆地和走滑盆地4大类,这些盆地的上受联合大陆形成和裂解两大构造阶段所影响,在空间上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造域两大构造体系所制约,中生代和新生代盆地形成与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之间存在反转性,再生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10.
大气层臭氧损耗与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 ,引起地面紫外辐射 ( UV-B)增加 ,进而造成对生物的有害影响。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就“臭氧洞”形成和紫外辐射增加对海洋浮游植物影响的关键所在 ,即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化效应 ,包括海洋生物对 UV- B的忍耐性和抵御能力、UV- B对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内、外生化环境的影响等 ,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