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初步评价CHIMEHERB人工皮的治疗效果.74例,105个创面应用人工皮:供皮区47个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9±1.94d(天),油纱布对照为11.7±1.93d(P<0.01);14个浅Ⅱ°新鲜创面,70%在3~5d内逐渐干燥与创面紧密粘附,平均愈合时间为9.8±3.09d;11个存留上皮组织的削痂深Ⅱ°创面,平均5.7±1.7d干燥,平均愈合时间为10.55±3.09d,不需植自体皮;8个削痂刨面至脂肪组织或切痂创面4~9d更植自体皮,其存活率近乎100%,2个创面因残留坏死组织而失败;人工皮应用于16个自体皮间隙创面,除三个网状植皮和一个条状植皮创面失败外,所植自体皮都在人工皮下扩展融合,未观察到占位现象;对后期残余小创面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人工皮对创面愈合具有有利影响.主要适用于供皮区、浅Ⅱ°新鲜创面、深Ⅱ°脱痂和削痂后存留上皮组织较多的创面、自体皮间隙创面和后期残余小创面,不适宜于深Ⅲ°新鲜创面.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the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significant foundation to the secure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irport runway is necessary for this realization. The calcareous sand is the main primary material in the runway construction. A certain type of calcareous sand near a certain ree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this specific calcareous sand, quartz sand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omparison. Microscopic 3-D imaging, compression and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micro, squeezing and shear properties.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gradation on the calcareous sand’s compressibility and shear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from a mesoscopic viewpoint using 3-D morphology. Calcareous sand particles are multiangular and flatter in comparison with quartz sand. The larger the particle sizes are, the more different the two sands’ morphologies are. The compressibility of calcareous sand is greater,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arse fraction (5–1?mm) content in the gradation pl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feature. When the coarse particles’ content is less than 25% and the mass ratio of the middle and fine particles (M) is constant, there is the worst coarse fraction content causing the calcareous sand to be most likely compressed. The worst coarse fraction cont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M,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is proposed. When the gradation, relative density and confining pressure are the same, the peak shear stress and strain of calcareous sand are all at a high level. The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is manifested in calcareous sand. The shear strength and dilation of calcareous sand are also most affected by the medium coarse fraction (5–0.25?mm) content.  相似文献   
3.
对专项农用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区大比例尺农业地质调查中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及精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单样分析能更真实地反映土壤地球化学的分布特征,经济实用的采样密度为16点/ km2~32点/ km2(100ha),地球化学图件编绘以距离倒数插值法成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第四纪叠溪古堰塞湖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流域的阶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叠溪较场到太平村以北约28km的沿江河段内断续分布有湖相沉积。对太平村一带的三级阶地沉积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风成、表生沉积体系。认为古堰塞湖发育2期高湖平面,其间存在低湖面期形成的古土壤层。根据最高湖泊沉积与堵江滑坡体的顶部高度对比和堰塞湖发育的时间计算,太平村地区相对叠溪校场地区存在着平均3.18m/ka的抬升运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29,自引:16,他引:113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以及相邻的越南、缅甸北部地区的5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和10个地震破裂带资料的力学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现代构造活动特征。并得出由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通海曲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所围成的一个不封闭菱形地块相对外围区域有向南南东移动的趋势。此菱形地块控制着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6.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8.
川西攀枝花—西昌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由于同位素年龄依据不足和没有正确区分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与前震旦纪区域变质岩,攀西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依据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将原仁和群(Pt1R)修改为晚二叠世岩浆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五马箐(岩)组(Pt1w)和顶针杂岩(Pt1D)修改为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安宁村组(Ptlα)和纸房沟组(Pt1z)修改为震旦系地层,并依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结晶基底划分为变质侵入体、变质表壳岩和TTG套岩,论述了结晶基底的成因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答“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质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环斑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结构的花岗岩类,并且多数产在元古宙克拉通中。笔者曾报道了在秦岭造山带中发育有印支期具有环斑结构的花岗质岩石。“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质疑”一文认为它们不是环斑花岗岩,并引用Ramo的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秦岭环斑花岗岩的研究历史;环斑花岗岩的定义;世界上环斑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副矿物及铁镁含量和环斑钾长石特征;秦岭环斑花岗岩与基性岩共存等。本文还论证了秦岭环斑花岗岩不同于元古宙非造山环斑花岗岩,而是一种造山型的环斑花岗岩,其形成于后造山环境,是挤压(造山)向拉张(稳定)转折时期的产物。最后对研究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遥机器人系统中存在执行器退化、控制输入量化,且编、解码端的量化灵敏度参数不匹配的问题,设计了遥机器人系统的鲁棒量化反馈容错控制系统.控制器结构的线性部分由线性矩阵不等式给出,旨在解决系统指标性能问题,非线性部分则用于处理量化参数不匹配问题.经稳定性理论证明,提出的鲁棒量化反馈容错控制方法能消除执行器退化及量化参数不匹配等的影响,并确保从机器人能渐近跟踪主机器人.最后,算例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