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中证明了不仅包括动力因子,而且包括热力因子、摩擦耗散及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和可用于三维空间的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证明经典的、平面上的涡度方程只是它的特例。并且用该全型涡度方程严格证明了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沿着倾斜等熵面下滑的气块,当热力参数CD减小时,其垂直涡度将发展。最后通过用θ坐标模式模拟一次西南低涡的形成,证明SVD引起的涡度发展要比传统所考虑的辐合项的贡献大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2.
湿位涡(MPV)给出了大气短期行为的热力状态和涡旋运动之间的约束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强降水这样的天气现象中涡旋爆发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它的大小与大气层结的状态、斜压性以及风的垂直切变有关,其正负符号取决这三者的配置.文章分析指出500hPa上MPV1零线或0~20(0.1PVU)的区域可作为强降水区的后界(西北界).锋面南侧暖湿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中,在对流层700hPa及以下的中低层(低空急流之上),存在着向东的正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正值中心,该中心北部对应强降水区.而锋面北侧的对流稳定层结大气中,对流层中低层(高空急流之下),存在一支负涡度环流,对应MPV2的负值中心,该中心南部对应强降水区.研究了强降水的锋面两侧冷暖区的垂直环流,给出了锋面的三维热力流型结构. 相似文献
3.
面向全国2000多个台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MOS技术制作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云量及能见度等要素预报,并实现了预报业务运行。通过建立MOS预报系统,表明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处理,建方程前的参数选择以及预报因子的选取都会影响要素预报的质量,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预报检验结果显示,降水预报尚未达到可用程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短期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用的或是可参考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降水预报尚需在预报因子和充分运用多种探测信息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基于低阶大气环流谱模式,本文设计了太平洋及印度洋4个不同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试验,去研究大气环流及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强迫作用的“同时”性响应。结果表明尽管暖性的海表温度异常均激发出低空辐合及高空辐散,但在不同海域所激发的异常流场却差异甚大。不过降水异常均发生在海表温度异常区及其毗邻处。它在对称的SSTA区的分布一般是非对称的。对水汽收支的分解分析表明,海表温度异常区异常降水的大小主要由异常的低空辐合决定,而异常降水的分布形态则由异常的水汽平流过程所决定。由于异常的低空辐合及异常的水汽平流过程主要发生在海 相似文献
5.
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13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表明2003年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垂直结构呈现较强的动力性特征,即低层为辐散下沉运动、高层为辐合,脊线随高度向北倾斜。副高西北侧的梅雨锋区强,且风切变明显。动力和热力诊断结果表明,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以北东传的负涡度平流产生的辐合下沉运动,有利于对流层中下层副高的加强西伸。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雨带位置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和东伸的南亚高压对应。高层西风带和南亚高压的动力作用也会引发副高短期的东西振荡。降水区对流层高层产生的潜热释放,使副高西北侧加热率垂直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增加,导致了副高加强西进。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对副高维持和加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该年副高及其所带来的天气异常。 相似文献
6.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线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并且在副高脊线附近的低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在其上层以上升运动为主;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以及热带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相对稳定;淮河流域异常的持续降水,加强了对流潜热的释放,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7.
将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中台风暴雨的预报方法归纳为4种类型,它们是天气概念模型、数值预报产品动力释用、相似法和应用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等方法。以典型实例说明了每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大概情况。由此分析了我国在预报业务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着的薄弱环节。依照近期的计划和动向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低涡系统发生发展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细网格距和适当的物理方案,对2003年7月4—5日的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很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较理想地预报出了该次降水的落区、强度及降水中心的位置。着重分析了低空急流、倾斜不稳定发展及中尺度低涡系统和对流层高层小扰动,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形成、发展的物理机制。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看,倾斜垂直涡度的发展是造成低空涡旋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充足的湿有效能量和凝结潜热的释放为本次大降水过程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TBB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分析和描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卫星TBB资料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的北进及南撤特征。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场呈带状分布, >275K的TBB区随季节的变化从1月至12月表现为先北跳又南落之势, 它与西太副高的北跳和南落同步, 其大值区可以表征西太副高的范围。西太副高脊线(500 hPa上的u=0 线)与TBB大值区轴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不同季节可以不同的TBB值来描述西太副高。同时指出, 以TBB大值区所描述的西太副高与雨区的配置较588 gpdm等高线与雨区的配置要好, 并且可以避免588 gpdm等高线所产生的假象。另外, 每3 h TBB场的分析可为暴雨的逐3 h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