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 ,全国 3 2家单位协作完成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以下简称《图集》)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业务诸多方面。该《图集》的资料截止于 1 979年 ,其 1 980~ 1 992年的序列资料和逐年分布图已作了续补[2 ]。现对 1 993~ 2 0 0 0年时段作再续补。1 续补方法《图集》的资料始自 1 4 70年 ,覆盖面为全国范围 ,含 1 2 0个站点 (图 1 ) ,其中西部地区早期资料有缺失 ,东部地区较为完整。关于这项逐年旱涝等级值的评定方法、分级标准和逐年旱涝等级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在该《图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重大的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地面温度降低,由于火山喷发存在季节、纬度和强度的差异,因此喷发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对辐射的影响也不同,降温出现的时间和降温的幅度不一致。中高纬喷发的火山主要影响发生喷发的半球,而中低纬的喷发可影响到全球,且影响时间较长;不同季节的火山喷发后,高纬度的温度响应较低纬明显,夏季的温度响应较冬季明显。有关火山活动对降水的影响目前已有了一些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号较弱,同时还有ENSO等其他因子的影响,客观地分辨出火山的影响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历史文献记录为基础资料,根据文献记录中描述台风的“典型词语”,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判别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960AD以来的登陆台风年表。据此分析历史上台风分布的时空特征和我国登陆台风与ENSO的相关关系。指出1600-1911年间LaNina年登陆台风数明显多于ElNio年,La Nia年多个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可能性大于ElNio年,这与近50a观测资料分析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9.
张德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2):58-64
由中国西北地区的现代气候状况和古气候记录来回溯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论述过去时期农业开发活动的规模、效益与温度、湿度背景之关联。文中指出:西汉和唐前期气候适宜,河西地区大规模农田开垦成功;唐后期和明朝中叶的气候转寒导致河西屯垦凋敝;公元初塔里木盆地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与水资源变化有关。历史上的垦后抛荒行为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和较温暖的13世纪降尘事件频繁发生即为此类不良后果的两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0.
研究1876-1878年中国持续3年的大范围严重干旱,这是发生在小冰期将结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之前的寒冷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干旱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统计逐年受旱县数,绘制了历年旱灾和伴生的饥荒、蝗灾、疫疾发生地域实况图。这次持续干旱范围广及13个省份,干旱的中心区域在山西、河南、陕西。旱区中心1877年连续无透雨时段超过200 d,跨年度的连续无透雨时段最长达340 d。其严重程度超过20世纪最严重的1928-1930年的干旱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太阳黑子第11活动周的下降时段和第12周的太阳黑子极小值年,又位于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频繁期, 对应于极强的El Nino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