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雷达、风廓线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1°×1°,逐6小时),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极端强降雨成因主要包括非常充沛的水汽,一定的对流不稳定性,对流系统持续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高效率的降雨对流系统。低层的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相交的地区,是对流单体初生和强烈发展的区域;根据中层风的风向风速及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和走向,可以大致判断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及是否存在列车效应。基于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表明该次降水过程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对流系统强烈发展的前期阶段;第二阶段对流系统发展最为强烈,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第三阶段为北京地区对流和降雨显著减弱阶段。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4~7月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省短期预报业务工作中常的能量预报工具为湿有效位能(Amk),总温度,沙氏指数(SI)3种,对36年4-7月共304次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统计贵阳站3种能量,并得出一些结论,对实时预报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1月5日贵州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受高空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辐合系统、地面冷空气以及前期地面温度持续偏低的共同影响所致;从数值预报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T213还是欧洲中心的形势预报均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出现及结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贵州2000年6月降水、环流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揭示了2000年6月贵州降水及环流的主要特征,并从天气气候学的观点出发,对强降水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月降水异常是在极有利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秋绵雨天气的气候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贵州省1951~1998年秋季绵雨日数、北半球500hPa高度场格点资料分析全省秋绵雨的气候特征及典型重绵雨年的环流特征。在实时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贵州冬季气温异常特点及其高空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冬季温度与各旬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冷冬暖冬的发生与同其12月下旬、1月上旬及2月各旬相关性最好。并根据贵州15个代表站历年冬季气温历史资料,选取明显暖冬年及明显冷冬年,对其高空环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80°~115°E之间500hPa高度距平场上,前者于高纯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槽区,而后者为明显的脊区;低纬地区却为相反的消形。两者对应的西太平洋到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贵州三月份强降温天气过程中期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交通过对1992、1993、1994年3月份我省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分析,以及对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检验释用结合西风环流指数的演变,得到作我省三月份强降温天气过程中期预报的一些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8-12-27贵州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使得贵州上空受偏西南气流控制,其层结稳定并维持,低空较强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大雾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输送,大雾产生前静止锋减弱北抬,大雾分布与静止锋走向保持一致.大雾的生消与维持决定于接地逆温的生消与维持,接地逆温的位置即大雾产生的位置;大雾产生时,低层和近地层出现相对湿度很大、静风与偏南气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海温异常变化,选取5月太平洋区域(135°~171°E,25°~39°N)和印度洋区域(71°~107°E,25°~39°S)的海温变化指数,与中国汛期降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印度洋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太平洋的影响大于印度洋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个太平洋和印度洋5月海温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分布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