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 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 a和0.08℃/10 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 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 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 a和-0.22℃/10 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P)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sM衔接,构成128年的IsM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sM的变化,指出80年周期最突出,其次尚有40年周期,8~10年周期及准2年周期.分析表明,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布.夏季风强时,气温偏高,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对年际变化而言,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至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降水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中采用秦岭南坡陕西镇安鹰嘴崖建立的秦岭冷杉树木年轮年表 ,分析树木的径向生长对镇安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 ,重建镇安地区 1 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变化 ,并对重建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突变分析。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 ,得出镇安地区初春温度重建序列具有显著的准 50 a和准 2~ 3a周期 ,而准 40 a、准 9a和 3.8a左右等周期也较为明显。而步长为 30 a的滑动 t检验、滑动 F检验和 Lepage检验等突变检验结果表明 ,1 798,1 853,1 884年等年前后 ,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了显著的均值突变 ,而在 1 944年前后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明显的方差突变。 相似文献
4.
5.
利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地11个地点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连圆柏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基础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乌兰地区过去1437 a的年降水量变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够解释校准期(1955-2002年)内66%的降水量变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频变化能够很好地代表器测资料的变化。从过去1437 a的时间尺度来看,近40 a来柴达木东北缘地区处于相对湿润的时期,但最显著的湿润期出现在16世纪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间降水量的变幅较大,而中世纪暖期降水低频变化相对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体现了150~250 a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生态系统的模拟和评价,初步结果显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基准态、轻度和中度不适应状态,目前模拟、评价的结果尚未发现生态系统不适应的情况。由SRES描述的B2和A2情景模拟结果初步对比显示,B2情景(大约升温3.2℃)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大多数为正影响;A2 情景(大约升温3.9℃)对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秦岭南坡陕西佛坪龙草坪、光头山、三个包及三官庙建立的秦岭冷杉、油松和铁杉树轮宽度、密度年表,分析树木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佛坪1789年以来1~4月平均温度变化,并对其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样点的树木生长明显受生长季前期温度影响,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多个样点的年表并引入主分量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显著地提高了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显著性,进而提高了重建结果的可信度。功率谱分桥结果表明,佛坪1~4月平均温度变化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而滑动t检验、滑动F检验和Lepage检验结果表明,18世纪后期以来于1896年前后发生了10年时间尺度的方差突变,表现为温度波动幅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北京石笋年层和祁连山树轮标准化指数及二者的合成指数与气候的关系,探索对响应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不同代用指标进行集成的方法。根据集成序列与中国大区域器测资料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年分辨率的跨区域千年温度序列。讨论了中国近千年气温变化的一些特点,发现近千年来年代际温度变化低谷与几个重要的太阳活动极小期非常吻合,大区域平均气候在Sporer Minimum期间响应太阳的突然"冷却",气温下降的速率和幅度比Maunder Minimum期间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器测温度资料与代用温度资料的研究,对中国过去1 000年的地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重建主要以树轮年表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具有年分辨率的400年与1 000年西部温度序列,以及具有10年分辨率的400年全国温度序列和具有30年分辨率的1 000年全国温度序列.全国温度重建结果表明,中国在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但该暖期在中国西部地区反映得并不明显;而14到19世纪的小冰期则在所有序列中均有显著表现;19世纪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升温显著,但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作者也讨论了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建序列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