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碳平衡理论,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区域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排碳行为,构建了城市碳平衡分析模型,并以昆明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碳收支不平衡,碳汇对碳源的抵消作用很弱;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平衡状况在加剧,2010年,昆明市碳平衡系数为1.90,即城市释碳量是固碳量的1.90倍;碳供需余缺(释碳量-固碳量)达到1565.35×104t/a.产值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而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滇越铁路是云南也是西南地区最早修建的一条铁路,沿线车站共设5等: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小站,按各县/市内最高等级车站将研究区相应划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区。滇越铁路不同等级车站设置对周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不尽相同,特等站产生显著影响,Ⅰ区人口增长尤为突出(高达214.5%),远高于其他4个区(均低于100%);一等、二等、三等站因有关区域各具特色影响程度较为相当,Ⅱ、Ⅲ、Ⅳ区内人口增长速度相似(69.1%、76.6%、73.2%);小站影响较小,Ⅴ区内人口在通车时最多但增长极为缓慢(仅27%)。就人口密度与车站等级设置的关系来说,与特等站有一定关系,与其他等级车站则关系不大,这是因为人口密度与城镇自身发展历史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9,他引:14  
用西双版纳6个气象站40余年观测资料,探讨中国内陆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体上呈逐年增暖的趋势,其中平均气温上升率0.016 5~0.033 4℃/a,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率0.008 6~0.038 7℃/a,平均最高气温上升率-0.001 4~0.018 6℃/a;降水长期变化特征则较复杂,规律不如气温明显,但总体趋势减少,年降水量变化主要决定于雨季降水量变化;相对湿度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说明该地区气候向干热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昆明城市气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以昆明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西南-东北剖线的实测资料比较研究,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方面分析了昆明城市气候特征、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在昆明存在热岛效应,以夜间最为明显,其最强度效应可达5.0℃,出现时刻(3时)与国内外多数研究结果(傍晚)有所不同;昆明城市昼间呈现明显的干岛效应。所得结论可为探讨昆明城市气候特片和形成机制,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及建筑规划、设计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区域南北朝向室内表面温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使用12月、4月、8月昆明城市区建筑物室内小气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室内不同方位的墙体表面温度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南北朝向房屋不同内壁表面温度存在显著的时间和季节变化,4月和8月内壁表面温度较高,12月较低;12月室内表面温度变化受房屋朝向影响十分显著,4月和8月影响较小;南屋12月夜间S壁表面温度最大,昼间E壁最小;4月和8月则反之,夜间E壁表面温度最大,昼间S壁最小;北屋3个月份内夜间E壁表面温度均最大,昼间N壁最小。以上所得结果可为探讨房屋微气候特征和形成机制、原因,建筑物的合理设计和规划,以及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并且为其它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下气温和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7,25(2):169-176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右);纵向岭谷区的河谷地带呈现显著的通道效应,表现在南、中部,河谷区域从南向北,呈现暖舌和湿舌分布;而在北部,河谷区域从北向南出现冷舌和少雨区域;因此纵向河谷的通道效应在热力作用上表现为,南部有利于暖空气向北输送,而北部有利于冷空气向南输送;在水湿效应上,南部同样呈现水汽输送通道作用,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但在北部则由于高大山脉背风坡的雨影或焚风效应,导致河谷区域降雨呈现减少趋势。另外,纵向岭谷对于降雨量分布格局变化的作用较强于气温;雨季,纵向岭谷山间河谷对水汽的“通道”效应明显,造成的年降雨量差值可>200 mm;干季,纵向岭谷对冷空气的屏障“阻隔”效应明显,引起的气温差值最大可达3℃;年平均而言,纵向岭谷对年降雨的“阻隔”作用最为显著,年降雨量差值可>1 000 mm。  相似文献   
7.
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市为对象,利用城市庭院内1月(冬季)和7月(夏季)不同高度气温实测资料和不同下垫面(球场、草地和屋顶)气温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垫面对其的影响。得出: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在不同时间(季节、昼夜)具有不同特征;在后半夜和下午,庭院气温垂直变化程度大于时间变化;而上午和前半夜时间变化程度大于垂直变化;在冬季屋顶面对屋顶高度附近的庭院气温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使得庭院气温在屋顶高度附近形成逆温,导致垂直分布曲线发生改变;混凝土结构的下垫面,对庭院近地层大气具有加热作用,而草地则具有冷却作用,其效应在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8.
城市区域内建筑物墙体内外壁表面温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2月、4月、8月昆明城市区域内建筑物墙体内外壁表面温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朝向墙体内外壁表面温度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4月和8月墙体内外壁表面温度较高,12月较低;不同朝向墙体之间的差异以天气晴朗的4月和12月较大,多云天8月最小;4月和8月E向墙体的内外壁表面温度均最大,S向次之,N向最小:而12月S向墙体的内外壁表面温度在一段时段内甚至超过了E向;内壁表面温度的日较差低于外壁表面,且其出现最高、最低温度的时间均较外壁表面有所延滞。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植被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何云玲  张一平 《高原气象》2004,23(3):297-304
多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植被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城市的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特征发展变化以及城市绿化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岳应该加强之处.以期为推动和促进我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Internal and external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s (Tws) in April, August and December in Kunming, a city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s in April were of the highest among the three, followed by August and Dec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