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2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王黉  李英  吴哲红  郭鹏 《气象科技》2019,47(4):600-607
大风作为常见且影响严重的天气现象,可在各类天气系统和地形综合影响下产生。全面认识其机理和预报方法,对风灾防御和风能利用都有很大帮助。本文梳理了我国气象观测和业务预报关于大风定义、大风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台风等主要灾害性系统大风分布情况。之后简述雷暴、台风、冷空气等系统产生大风的机理,以及复杂地形下垫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局地大风的影响,概括了不同系统大风预报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大风研究现状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降水量及大气环流场资料对2013年贵阳市2次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从天气形势和空气污染演变角度分析气象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次污染过程中动力和热力气象因子均为其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市均处在地面静止锋后,地面风速较小,不利于近地面空气污染物向区域外的水平输送;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上空均处在高空脊前的异常下沉气流区,配合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水平风速垂直梯度减小,均利于减小大气的斜压性、减弱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同时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均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混合、向高空扩散,加强了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不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期间贵阳市上空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层单层逆温和中、低层双层逆温,逆温增强时段与污染最重时段相对应,逆温层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为污染过程的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2次污染过程中风场的三维特征对演变过程中逆温层的影响各异,第1次过程中对流层中层偏南风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贵阳市上空,利于逆温层的增温、增湿和发展、维持,而第2次过程中高、低空一致的偏北风,在近地层易形成冷垫、抬升暖空气,加强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15日-21日,安顺相继出现了雨夹雪、降雪、霜、雾等一系列复杂的天气现象.该文拟通过分析降雪及之后转折为霜和雾的过程,对这次时段较长,复杂的天气现象前期和后期的天气特征和动力、热力机制作出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是在强冷空气影响下,高低层的有利配置下出现的:中层500 hPa槽东移,700 hPa西南涡切变影响,中底层西南急流左侧水汽辐合,整层强烈上升运动,水汽抬升到中层,16日以后地面高压和高空槽后负涡度区使得层结维持下沉气流,地面均压场,风速较小,近地层有一定的水汽,地温和气温在0℃以下,这样稳定维持的形势导致连续出现了霜和雾的天气.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气候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夏季严重干旱的特征、气候背景、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干旱时间长,范围大,造成的灾害重,是在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下,贵州主汛期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造成的。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根据灾情数据结合经济数据计算得出的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的夏旱在损失方面为近30 a来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按照最新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V1.0)格式规定,建立SQLServer数据库,实现地面自动站逐时气象要素入库、Web显示、查询及Excel报表输出等功能。入库功能的实现基于C/S工作模式,使用VB编程语言,定时读取,后台自动运行,具有按月补调功能。前端Web显示查询及Excel报表输出部分的实现,主要基于B/S工作模式,使用ASP架构、VBScript脚本语言、SQLServer数据库等技术,少部分功能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地面自动站逐时气象要素的Web共享实现,对于气象业务、服务及管理等部门,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 要:本文对2017年贵州中西部发生的7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划分和特征物理量分析,并与万雪丽等的环流划分方法和物理量指标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环流分型方法基本适用于贵州中西部的冰雹天气,大气层结背景如0℃层、-20℃层高度,层结温差,CAPE等与标准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说明原有的物理量阈值有可改进的地方。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冰雹发生最近时刻的环境潜势物理量特征的分析发现,各型对流性天气物理量特征有着共同的特征,且物理量的强度、配置等对于产生对流性天气的强度、种类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两次大雾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贵州省2011年2月22日(简称"11·2")和2012年11月17日(简称"12·11")两次大雾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同时分析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结果表明:"11·2"大雾过程中,贵州受静止锋影响,属于锋面雾。"12·11"大雾过程中,贵州处于冷高压后部,属于辐射雾。锋面雾和辐射雾的雾区均与高湿中心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面雾发生时有微弱的上升运动,辐射雾为一致的下沉运动。两次大雾过程中均有逆温层存在。两次大雾过程中贵州中部低层均有暖平流输入,使暖湿空气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冷却凝结达到饱和,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形成大雾天气。两次大雾过程中水气通量散度在中低层都有水汽辐合,"11·2"水汽通过增湿过程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使水汽达到饱和,从而大雾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一次连续性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对贵州省2011年6月3—6日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MPV1负值区和MPV2的正值区以及θse的高能区内。湿位涡的正压项与斜压项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状况。这一判据将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为暴雨天气的诊断和实际预报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22日贵州西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的FY-2E的TBB等资料,对2012年5月22日贵州西部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温度平流、涡度平流、假相当位温、中尺度云团、湿位涡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冷暖平流和正负涡度的交汇,MCC在贵州生成并发展维持的共同影响造成的。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MPV1负值区和MPV2的正值区以及θse的高能区内。湿位涡的正压项与斜压项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状况。这一判据将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为暴雨天气的诊断和实际预报提供了一种思路。这次过程是由MCC在贵州的生成并发展维持造成的。云团具有很强的MCC特征,降雨强度的时间分布与MCC的强度范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弓形回波中超级单体发展造成的大风、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灾情调查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4月15日出现在安顺市的大风、冰雹天气,此次天气直接触发系统是地面辐合线。通过对加密自动站的数据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是一次"后续线"发展型飑线影响,其中有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弓形回波前最凸起部位前侧"v"型缺口处的强辐合入流造成镇宁站的大风,弓形回波特征减弱时后部弱回波通道中的下击暴流造成西秀区岩腊乡和紫云县猫营镇大风灾害。这两次大风灾害发生于强对流系统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