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1引言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每年3月15日-6月15日、9月15-11月15日为重点防火期,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森林火险预警及扑火期的火场预报是决策服务重点,尤其是扑火期的火场预报,对时空分辨率、要素的精细化程度要求均较高。近年来,随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1]实施,预报技术的发展,目前较高精度的0-72 h逐3 h、空间分辨率5*5 km滚动制作的多要素智能网格预报已经有业务化产品[2],同时黑龙江省也正在开展3 d风的12 h逐小时的临近预报研究。预报精细化程度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2010年8月10日12:00至8月12日12:00在呼兰地区连续48h观测得到的移动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讨论了该移动雷达在两个方面的应用情况:一是根据移动雷达观测150km范围内得到的回波进行全方位跟踪、识别;二是对该移动雷达观测结果在强度场、速度场以及回波高度、回波位置与距离30km的C波段3...  相似文献   
3.
利用FY-2E卫星云图资料结合常规资料分析2013年11月16-20日影响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雪过程是由东北气旋与高空槽加深成涡共同作用产生的。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在东北地区交汇,高空槽加深成涡,地面低压迅速发展,进入日本海后明显加强,并产生偏东回流,从而在黑龙江中东部地区产生一次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的暴雪天气。水汽图像上看出高空卷云区与正涡度平流相对应,促进地面低压的发展。可见光图像上看出低空水汽输送,前期是由偏南气流输送日本海的水汽,后期是由偏东气流输送日本海的暖湿空气。  相似文献   
4.
2021年8月23日午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冷涡背景下,低层暖湿输送强迫形成的区域性多类型雷暴大风天气,强垂直风切变、中层干层、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触发在暖锋锋生区内产生了下击暴流和多单体风暴,造成了局地的雷暴大风和低质心强降水;线状对流系统中的弓形回波其前侧入流缺口、后侧弱回波区、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超过60 d Bz的强中心不断生消及其V型缺口,都对雷暴大风和冰雹有很好的预警指示;冷池的面积与冷源强度同雷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且对流的发展和冷池加强也形成了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雷达产品算法及其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雷达产品的基本算法,包括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冰雹指数算法、风廓线算法以及降水算法,同时指出了根据这些算法得到的产品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FY-2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及NECP的1°×1°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的2006-2014年冰雹和2008-2014年的强降水在非典型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局地要素特征以及卫星和雷达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强暖空气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700hPa湿区配合冰雹500hPa干区和强降水低层弱水汽辐合使得对流具备了有利的水汽垂直分布条件;最终在地面局地辐合的触发下产生了对流;冰雹有较高的0℃层高度和较低的气压;冰雹和强降水有利的海拔高度分别在200-500m和100-200m。卫星云图和雷达上的表现往往比较孤立,移动较快,产生的时间和位置与两个小云块或小云块与大云团合并的时间及位置一致,低层水汽辐合明显时可能会伴有大的云团。雷达回波上冰雹云但很难探测到钩状回波等特征回波,强降水多为原地生消火或列车效应产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哈尔滨雷达站2006年7月13日的观测资料,对一次冷锋及锋前飑线的新一代雷达回波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和龙卷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背景天气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弱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2005年初春产生的历史上少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径向速度场的特征,着重分析回波演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初春较低的温度,使得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强度较弱,不能使用通常的标准进行强天气判断.由于回波强度较弱,冰雹天气未出现典型特征回波,但径向速度特征表现的较为明显,在春季中尺度辐合辐散特征仍是较明显.对初春与其他季节产生冰雹的不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深入认识不同季节产生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高纬地区,四季分明,灾害性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除了夏季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外。还经常发生暴雪、寒潮、沙尘暴、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通过对黑龙江省的灾害天气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全省农业、交通等部门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分析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晰莹  吴迎旭  张礼宝 《气象》2013,39(6):728-737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对2010年5月15日发生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龙卷天气进行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分析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特征,讨论了产生龙卷的雷暴云团的形成环境和触发条件,利用天气雷达资料详细阐述了雷暴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产生龙卷天气处的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和地面冷锋前,由多个小尺度对流发展成为α中尺度对流云团所引发的.大的湿度梯度、干侵入、垂直风切变和上干下湿的环境场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机制,雷暴云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消与合并,在两个云团的交界处产生龙卷.雷达回波上环境大风、入流、下沉气流、中气旋、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等特征回波明显;风暴成熟时,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达到最大,高、中、低三层大风区清晰,下沉气流和入流开始相交并产生出流边界,龙卷就发生在该回波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