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内蒙古地区82个台站秋季(9-10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近52a内蒙古秋季气温变化特征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秋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最快为0.50℃/10a。本文对内蒙古秋季平均气温进行了异常分析,发现气温偏冷到异常偏冷时间段主要在80年代前期,在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气温相对集中偏暖。此外,针对内蒙古秋季平均气温的典型低温年大气环流特点归纳分析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GIS空间插值方法在内蒙古气温插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GIS软件中几种常见插值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述,剖析了插值过程中参数设置对插值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插值为例,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的插值结果最能反映内蒙古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138℃;反距离权重法可反映基本特征但等值线不够平滑、局部有"牛眼"现象,均方根误差为1.260℃;趋势面法不能反映基本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425℃;使用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作为协同因子对普通克里金算法进行改善,未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ECMWF、NCEP和CMC中心的1~3天7种降水集合预报产品,同时结合内蒙古119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观测资料,对降水预报效果基于晴雨、降水等级划分(包括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确定性TS评分以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评估了三大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在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预报能力,为进一步开发模式预报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ECMWF集合预报产品对内蒙古降水预报能力明显优于NEPC和CMC中心的产品。ECMWF集合预报产品24h时效下的晴雨及小雨、中雨、大雨以及暴雨预报都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但是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至48h、72h,ECMWF集合预报产品预报能力明显降低,预报能力与NCEP和CMC中心的产品接近。24h的ECMWF集合预报产品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西部、阿拉善盟地区预报效果明显较好,三大集合预报系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预报能力总体偏高。   相似文献   
4.
1971-2010年内蒙古干湿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莉娟 《冰川冻土》2016,38(3):732-740
利用1971-2010年内蒙古地区96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通过FAO Penman-Monteith 潜在蒸散量计算模型作为基础计算干湿指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71-2010年内蒙古地区干湿指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分出5 种干湿地区类型,探讨了干湿指数与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a内蒙古地区年干湿指数呈略下降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03·(10a)-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年干湿指数呈减少趋势。在地理分布上年干湿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自东向西逐渐递减,高值中心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部,低值中心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90年代后干湿指数下降明显,尤其是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干湿类型明显由湿向干转变,降水减少、区域增温是该地区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内蒙古地区干湿变化主要的气候影响因子是降水量,相关系数在0.9以上,其次是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潜在蒸散量,相关系数在0.6~0.7之间。近10a来内蒙古地区水资源总量急剧下降,与近些年来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8年2月29日至3月1日在我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西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发生的区域性沙尘暴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本次沙尘暴过程基本属于蒙古气旋和干冷锋混合型,有利的气候背景是本次沙尘暴的基础。(2)影响这次沙尘暴天气的高空急流主要是250hPa附近的西风急流,较强西风急流通过动量下传引起地面大风,造成地面减压,促进了蒙古气旋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沙尘暴的发展。(3)在40~45°N,95~109°E整层强烈辐合、上升造成很强的抽吸作用可导致强烈辐合,在近地面形成大风和沙尘的扬起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华北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安莉娟  任福民  李韵婕  李忆平 《气象》2014,40(9):1097-1105
本文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REE),进行了1961—2010年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识别,确定了该方法中相应的参数组并识别得到100次事件,并对排名前15位的事件与文献记载情况逐一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OITREE方法对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100次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分为10次极端事件、20次重度事件、40次中等事件和30次轻度事件,其中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秋冬春连旱是华北地区强度最强的干旱事件。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7~120 d、最大影响面积集中在(70~105)×10~4km~2之间,干旱事件具有较明显的季节特征,3—7和10—11月是事件的两个高发时段;华北南部为干旱多发区,其中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交界为强度中心区域。重度(含)及以上的干旱事件可分为全境型、东部型、南部型、西部型、中部型和零散型6种分布类型,其中全境型出现机率最高。近50年华北地区区域性干旱事件频次、累积综合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降水量减少所致,同时气温显著升高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44a毛乌素沙地西缘气候特征及其未来可能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4年毛乌素沙地西缘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毛乌素沙地西缘气候要素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44 a毛乌素沙地西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弱的增加趋势,相对湿度呈弱的下降趋势,但是二者趋势并不显著。(2)近44 a毛乌素沙地西缘气温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降水和相对湿度均呈东多西少,各地气候倾向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中部气温增幅较大,东部降水增加较多,南部相对湿度减少较多。(3)近44 a来毛乌素沙地西缘各气象要素变化均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年平均气温主要存在4~5、8~10 a的振荡周期,降水量主要存在3~4、6~8 a振荡周期,相对湿度主要存在2~4、6~8 a的振荡周期。(4)毛乌素沙地西缘未来气温仍呈上升趋势可能性较大,未来降水量可能变为减少趋势,未来相对湿度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1961-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其气温突变年份为1987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态功能区的严寒和寒冷日数在突变前呈减少趋势、在突变后呈增加趋势,表明突变后冬季冷天日数并没有明显减少趋势;炎热和温暖日数在突变后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而暖天日数突变前后变化较为平缓。综合来看,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突变后高温日数增加要显著多于低温日数增加。过渡期日数变化趋势特征表明,严寒炎热过渡期、寒冷温暖过渡期和冷暖过渡期在突变后明显变短,生态功能区冷暖急转现象尤为明显。在历年尺度上,冷暖过渡期日数变化随着温度范围的扩大而减少幅度在加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