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数值解法,模拟了井间地震观测到的VTI介质中传播的波场,合成井间地震共炮点的三分量记录,对比识别了野外实际井间地震三分量观测记录上的快纵波、慢纵波、快横波和慢横波,分析了各类波的传播速度和偏振特性,为井间地震数据的波场分离、不同类型波场的成像以及纵横波和快慢波的联合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是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分析生态环境、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等级、识别评价因子、影响预测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兴安岭林区2005—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林区闪电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6—8月是闪电多发期;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夏季14时和19时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莫尔道嘎林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从雷击火发生的时空分布得出北部原始林区是雷击火多发区域。  相似文献   
5.
从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条件出发,分析了2003年10月31日~11月2日呼伦贝尔地区受蒙古冷涡影响出现的局地暴雪,结果表明高、中、低层系统配置恰好,认为低空强西南急流引导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不稳定能量及本地地形作用是重要因素。运用数值预报产品,总结了影响系统的特征,提出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华北煤田瞬变电磁勘探深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瞬变电磁勘探在华北煤田的勘探深度,利用瞬变电磁感应电压晚期段表达式,通过指定仪器最小可分辨电压,推导出瞬变电磁勘探最晚可检测出有效信号时间及最大探测深度表达式,计算了特定情况下的极限探测深度和最晚有效信号检出时间:在发射磁矩为10002×20 A.m2,地层电阻率分别为10和100Ω.m时,瞬变电磁勘探最晚有效信号检出时间为209.6 ms和52.6 ms,最大探测深度为1823 m和2889 m;以实测典型华北煤系地层瞬变电磁曲线为例,其计算机反演深度达1400 m;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仪器和正确的工作装置,瞬变电磁勘探可以满足华北煤田目前开采深度的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剩余静校正异常对叠加结果影响的基本假定和数学模型,详细推导剩余静校正异常的幅度和波长(剩余异常变化速率)对纵波和转换波叠加的影响与地震排列长度、信号频率、反射同相轴时间关系的公式。并按公式研制了相应的软件。分析这些关系表明:地震信号的高频分量受剩余异常影响大;剩余异常引起的能量衰减与深度无关,剩余异常引起的相位延迟随深度而变化;由于切除,长波长异常使浅层同相轴形态畸变,短波长异常使深层同相轴能量衰减;转换波比纵波剩余异常幅度大且变化剧烈.转换波剩余异常是Vp/Vs,界面深度和炮检距的函数。这些参数间的关系可作为最佳采集参数设计和处理方法选择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8.
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东西变化及其能量诊断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一个风暴轴经度指数,基于这个指数做合成分析,对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63 a(1948-2010年)的东西变化特征及其能量平衡差异进行了诊断。主要结论如下:(1)北大西洋风暴轴存在明显地东扩和西退。当风暴轴向东扩展时,天气尺度瞬变波可以向下游发展至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上空;风暴轴西退时,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范围向西收缩到15°W以西的大洋上空。(2)能量诊断表明,当风暴轴向东扩展时,涡动动能在高纬度的大西洋东部及西欧上空明显增强。在0°以西的区域,涡动动能的增强主要归因于能量斜压转换过程的增强;而在0°以东区域,涡动动能的增强可能与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引起的"下游发展效应"增强有关。风暴轴向西收缩时,变化相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冬季(12~2月)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利用伴随AO(Arctic Oscillation)出现的"三核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3.0进行强迫,将模拟结果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发现CAM3.0在该SSTA强迫下可以再现伴随AO异常出现的风暴轴与急流异常,结论可概括为:海温正(负)异常时,北大西洋风暴轴增强(减弱),北美急流出口区向北(向南)摆动;"三核型"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源,可能通过2种途径影响风暴轴的强度:首先通过热力作用改变中纬度低层大气斜压性来直接影响风暴轴,其次通过影响北美急流出口区的南北摆动来间接影响风暴轴;另外,海温正(负)异常可以增强(减弱)瞬变波与基本气流之间的正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即在较细的网格上进行射线追踪,以提高射线路径和旅行时的计算精度,在较粗的网格上进行层析反演成像,使网格像素上射线覆盖的最低次数达到一定要求,以提高成像质量。分析了采用这种双重网格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必要性,模型实验证实了此技术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