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alawusu Formation of Milanggouwan section in Salawusu River Valley includes 7 layers of paleo-mobile dune sands, and 4 layers of paleo-fixed and semi-fixed dune sands. Their structure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their grain size, surface textural features and several main chemical elements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ome of the aeolia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une sands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recent dune sands. 2) They are also similar to the recent dune sands in grain size components, and parameters of Mz,σ, Sk and Kg, as well as in several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3) The scattergrams of Mz-σ and SiO2-Al2O3+TOFE and the probability curves of grain size showed that these paleo-dune sands are different from paleosols and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but are consistency with recent dune sands. 4) Quartz sands have well roundness and surface textural features such as dish-shaped pits, crescent-shaped pits, pockmarked pits, upturned cleavage plates, siliceous precipitates and siliceous crevasses, indicating that they had been carried for a long time by the wind. As the 11 layers of paleo-dune sands possess the aeolian characteristics in structure, grain size, surface textural features and chemical elements, the origin of their formation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eolation.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老红砂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呈现以棕红色、红色、橙黄色为主的半胶结中-细砂质沉积物。笔者综述了前人在老红砂的分布与形态、沉积特征、形成机制、发育时代、红化作用、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体属风成沉积,热带-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导致的含铁物质分解和氧化是砂体红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一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150kaBP以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区域地层序列的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查格勒布鲁剖面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上部和上更新统上部/全新统的地质界线依次发生在59AGS/60L、39FD/40G和9L/10FD之沉积界面上。其时限依次大致为150kaBP、75kaBP和10kaBP,该剖面记录了150kaBP以来25个旋回的沙漠与湖相等沉积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通过该剖面粒度和SiO2、Al2O3、Fe2O3、FeO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软体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等综合研究表明,所述这些沉积旋回是自那时以来,在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冬夏古季风往复更迭所导致的非季风沙区沙漠期与间沙漠期多次正逆交替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鄂尔多斯高第三系至全新统地层中融冻(衤习)皱和沙(土)楔两类古冰縁现象的分布与形态特征,探索了它们的成因以及同所在地层和上覆风成沙或黄土的关系,並对古冰縁现象的气候地层学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2004,24(1):61-67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在萨拉乌苏河流域新近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记录了 1 5 0kaBP以来毛乌素地区 2 7个旋回的沙漠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沉积发育的交替演变的历史 .研究表明 ,这种沉积模式是由过去亚洲冬季风与夏季风相互对峙、互为消长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极端干旱区边缘阿羌砂尘堆积剖面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保生  李森 《地质学报》1998,72(1):83-92
根据对昆仑山北麓阿羌地区第四纪风成砂尘沉积物的调查、地层对比和107组古地磁标本(321块样品)的测定结果认为,阿羌地层剖面记录了Brunhes时以来我国极端干旱区最完整的风成砂尘堆积序列;剖面中间冰期形成的生草层1PE和细粒风尘堆积29FGL、31FGL、33FGL、35FGL、37FGL、39FGL、42FGL在形成的地质时代上可依次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_0、S_1、S_2、S_3、S_4、S_5、S_6、S_7进行对比,而与1PE和细粒风尘堆积29FGL、……、42FGL互为叠覆的冰期气候形成的风成极细砂和粗粒风尘堆积则可与黄土高原黄土L_1、……、L_8进行对比。此外,在阿羌剖面砂尘堆积底部42FGL层中发现有0.7 Ma B P前的宇宙尘埃物质,这对于该地风成砂尘下限年代的确定、研究极端干旱区气候的发展历史和晚新生代地外灾变事件的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17日,我国著名的沙漠科学与风沙地貌学家、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吴正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吴先生1935年7月出生,浙江省浦江县人,1953年考入南京大学,专修地貌学.1957年8月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室与朱震达先生等一起从事风沙地貌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后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沙漠的科学研究.1966年,吴正先生只身一人来到甘肃兰州工作,1971年举家迁往兰州,从此立足祖国大西北,开展中国沙漠的考察与研究.一个受江南水乡阳光雨露滋润的南方青年、清瘦的书生,毅然决然地将个人和家庭献身于中国的沙漠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第四纪古风成沙,是指现代风成沙出现以前的第四纪期间由风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沙质沉积物。国外对第四纪古风成沙或古沙丘(又称化石沙丘)已有较多研究,国内不少地方亦屡有发现,但系统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碎屑矿物分析结果,将重矿物按其抗化学风化的能力不同分为不稳定、较稳定、稳定和极稳定四种类型,不同层位的重矿物类型的百分含量不同,从而可求出重矿物的风化系数HW。不同时期地层的HW不同,而HW的大小变化与化学风化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化学风化作用强,HW相应变小。而化学风化作用的强弱又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从而可推测该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