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1982年5月至1983年1月兰州的大气冰核观测结果,並分析了大气冰核浓度和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灾害性天气中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葛正谟  孟青 《高原气象》1995,14(1):39-46
1989年1990两年,北京地区共发生地闪84819次,正闪12961次,正闪比例占15.28%;而1991年发生地闪66123次,正闪17301次,正闪比例占26.16%,超出前两年10%,资料表明,1991年地闪的日分布与前两年有显著的不同,表现为18时最大,08时最小,04时还存在一次极大;其分布类似于甘肃地区地闪分布,但在其它参数方面也还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3.
董万胜  葛正谟 《高原气象》1995,14(2):141-150
本文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对称模式,针对甘肃地区雷暴云的特点,计算了在不同电荷分布情况下人工引雷成功时的触发高度、火箭发射点的地面电场值以及能成功引发闪电的范围大小。并对甘肃地区雷暴云在负电场区很难引雷成功的原因和在偶极性电荷分布的雷暴云下人工引雷的结果进行了一些分析。结果表明,下部小正电荷中心的高度、电量的大小对能成功引雷的范围、触发高度都有较大影响。整个云体的高度对触发高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对能触发闪  相似文献   
4.
5.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利用地闪定位仪(DF)探测了我国大兴安岭(东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雷电活动。文中详细分析了地闪的空间分布,并讨论了不同地区各雷电参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两地区雷电活动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均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本地区的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要较深入地了解上述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将雷电活动与天气因子的给合讨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雷雨云极化降水起电机制的一种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数值模式,采用极化降水起电机制,模拟雷暴和雹暴中电场增长过程。 计算结果指出,冰雹碰撞冰晶起电率最高,在2—26毫米/时降雹强度形成后约200—750秒内能够产生触发闪电电场,最大电场甚至可达7000伏/厘米。雨滴碰撞云滴起电较弱,但若有足够的起电时间(500—1700秒),也能产生4000伏/厘米左右的电场。产生足以触发闪电电场的临界降雨率是3毫米/时,和实测相符。冰雹碰撞云滴起电,在云滴浓度较高时,有较大起电率。 不同的云滴浓度,可以有差异很大的起电结果。较低的云滴浓度,即便有很强的降雨率也不能产生闪电,这也符合观测结果。 在云中达到的实际最大电场约为4000伏/厘米时,降水元仍有很大降落速度,并不悬浮。电场力对电场增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小冰晶的反向电流作用可以忽略。计算得到的单个雹粒电荷量约为-100—-400微微库仑(2—3毫米半径),雨滴电荷为-3—-10微微库仑(0.8毫米半径),和飞机实测结果相符。 云体初始电状态可以改变达到最大电场值的时间,而对电场值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雹云中与冰相有关的起电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近代大量观测事实,尤其是七十年代发现的次生冰晶(Secondaryice)现象出发,利用与降水有关的极化和非极化机制,根据实际观测雹云中降水强度计算电场增长。讨论极化电中性面下移、多次碰撞以及由于冰表面电导率较低而表征极化电荷转移时间较长等对起电的抑制。计算指出,对于较强的雹云,这些抑制较弱,电场可达击穿值。 计算还指出:当雹云中出现次生冰晶,表面电位差机制和次生冰晶起电可以在比极化机制更短的时间内,电场增长到4000v/cm。对于强雹云,极化和表面电位差机制是优势起电机制,云下部次正电荷区是次生冰晶起电所致。对于弱雹云,次生冰晶起电是优势机制,这类云没有次正电荷区。  相似文献   
9.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and steady-state numerical model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s developed. It includes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of the eddy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horizontal turbulence exchange. The difference betwcen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t island and cold island is analysed using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10.
积云动力和电过程二维模式研究 Ⅰ.理论和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个模拟积云动力和电力发展的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考虑了10种主要微物理过程,它们包括凝结(凝华)、蒸发、自动转换、粒子间的碰撞以及冰晶核化,次生冰晶等。在起电过程中除了考虑常规的扩散和电导起电外,重点引入了感应和非感应起电,以及次生冰晶起电的作用。作者认为后三个过程是形成积云电结构的主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