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寒潮背景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18日到20日河南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寒潮期间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暴发;此次寒潮天气的大气温度层结存在逆温层结构特征,温度廓线的变化会导致降水相态发生变化;受低层冷空气持续影响,暖层强度即融化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消失,冷层即冻结层强度增强,0℃层高度下降,以致降水相态发生相应的改变;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暖层温度及0℃层高度密切相关。根据本次寒潮过程中NCEP再分析数据得到:当降水相态为雨时,暖层温度≥2℃,0℃层高度≤975 h Pa;当降水相态为雪时,暖层温度≤-1℃,0℃层高度≌1000 h Pa;当降水相态为冰粒时,2℃≥暖层温度≥-1℃,1000 h Pa≥0℃层高度≥975 h Pa。  相似文献   
2.
直面中国水资源短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尽管大洋浩瀚无际,江河奔流不息,但是,缺水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亿人得不到充足、清洁的饮水供应,占世界人口40%的80多个国家正遭受严重的缺水威胁;全球性水污染已使原本缺乏的淡水资源更危机四伏;河水争端已在北美、南美、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频频发生,特别是那些以河流为分界线的国家和地区河水争端日趋激化……联合国官员预测,21世纪将是缺水的世纪,未来战争的导火索很可能不是石油,而是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虽然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排名第88位。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通过扎实工作,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水平,努力使我国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县级气象局在测报、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生态环境监测等新领域的工作,同时对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局务公开、文书处理、安全生产等工作的要求日益凸显。县级气象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县级气象部门存在文件会议多、培训学习多,日常性繁  相似文献   
4.
河南3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诊断及传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常规观测资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EC-Intrim再分析资料和NCEP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提供的再分析资料,以及HYSPLIT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发生在河南的3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影响范围、气象条件和传输影响等。结果表明,3次过程河南地区均呈现出500 hPa等高线平直、9251000 hPa风垂直切变小和海平面气压场均压等特征。在近地面,3次过程在污染开始和加强时段均有小风和低湿特征,过程临近结束时有大风或增湿出现。前两次污染过程为干霾过程,均因加强的偏西风而结束,但是在结束阶段,相较于第1次过程的西南风,第2次过程的西北风能更快速有效地清除污染物;第3次过程为湿霾(雾、霾混合)过程,因偏东风而结束,但由于偏东风风力较小,对污染物彻底清除能力有限,过程结束后很快出现反复。郑州近地面存在明显逆温和“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这种“干暖盖”严重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使近地层的污染物垂直扩散能力变弱,从而导致污染加重。HYSPLIT后向轨迹传输影响显示,第1次过程主要以省外西北路输送为主,后两次过程主要以本省和本地累积为主。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2A25-27日河南省北部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由于降水后低层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在均压场里,风速较小,且大气低层为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为强的下沉运动,有利于低层水汽聚集,使湿层达到一定的厚度,从而使垂直能见度变差,雾的浓度变大。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大雾气候特点及一次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了解近20 a郑州市大雾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1980-2005年郑州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郑州市大雾的变化特点及产生大雾时的气象要素特征;并利用河南省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要素场、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郑州市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年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每月都可以出现大雾,但12月最多,6月最少.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近地层较小风速等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两次不同背景下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资料,根据降水实况分布及各物理量分层平面分布,每隔6 h对特大暴雨中心区所在经、纬向带各物理量场作经、纬向垂直剖面图,结合高空观测图对郑州市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大环流形势场、触发特大暴雨发生的各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连续性特大暴雨区出现在低空急流轴的前方,一方面是由于低空急流前方水平辐合较强,另一方面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使大气不稳定度加强;局地短时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冷空气侵入使冷暖湿空气团在郑州上空交汇,其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所致。2)辐合线对暖湿空气的抬升运动起到动力加强作用,是触发中尺度雨团的根源,也是特大暴雨产生的根源。3)连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反气旋起主导作用;局地短时性暴雨发生时,中低空的气旋辐合起主导作用。4)短时性特大暴雨天气,前期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连续性暴雨天气刚发生时,其前期存在较强的不稳定层结,在暴雨连续发生过程中不一定有强不稳定层结。5)连续性暴雨需要较强的水汽输送带,局地短时性暴雨不要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18-22日河南区域暴雪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NCE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18-2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低空切变与地面经华北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配合是此次暴雪的主要成因;700 hPa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供应;中低层"天南地北"的流场配置加大垂直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致使降雪强度加大;低空辐合、中高空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是出现暴雪的有利动力条件;暴雪落区与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负值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下游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中下游地区44个测站1978-2005#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可分为全地区一致、陕西省北中部和晋陕两省交界处为中心、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为中心、晋陕两省北部为中心、河南省西北部为中心等多种分布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河南低温雨雪天气的中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省出现的低温雨雪天气的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以及高低层大气的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8年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沿副高边缘向北输送,影响河南;东亚地区500 hPa高度距平东西部差距显著,标志着亚洲中纬度地区槽脊加强,环流经向度加大;东亚有较强冷空气活动,东亚从36候850 hPa明显的经向风负距平,也反映该时段冷空气活动较强.分析结果还显示,河南省冬季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有紧密联系:从乌拉尔山阻高的建立、维持到河南省低温雨雪天气的开始,从乌拉尔山阻高的崩溃到河南省雨雪天气的结束,中间的时间间隔约为510天.因此,乌拉尔山阻高的建立、维持和崩溃,对河南省低温雨雪天气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