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十堰市气候干旱分析及预报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十堰市7个代表站1953-2006年的降水资料和气温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指标)这一传统的干旱等级划分方法,并考虑到气温引入了P指标对干旱等级进行了划分,揭示了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十堰是我国中部地区干旱频发地区之一,干旱存在自身的周期性和连续发生的规律,地理分布是北部重于南部。造成十堰干旱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大陆高压)。这3个系统交替影响并控制该市:春季主要是东亚大槽稳定;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为主、大陆高压控制次之;秋季大陆高压控制为主、副热带高压控制次之。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类型的干旱,给出了具体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十堰市所辖7个气候观测站1960-2004年极端最高气温资料,按照三种高温强度(≥35℃、≥37℃、≥40℃),对该市近45年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环流形势上分析了其高温成因。结果表明:十堰市高温日随时间变化略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80年代,高温日呈明显下降趋势,自80年代以后又呈现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其上升趋势有所加快;相对于南部,十堰市北部平均高温日数较多;十堰市高温天气的出现主要受100hPa、500hPa环流形势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年6月24~25日500、700、850hPa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各层的垂直速度、涡度等相关物理量场和实时卫星云图资料,对6月25日08~20时发生在十堰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所引发的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尺度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云图特征与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及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动力场扰动、大量水汽的输送与积累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得以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