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次东亚寒潮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等熵位涡(IPV)图分析了1983年1月3—8日东亚寒潮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在寒潮酝酿阶段,IPV平流过程(特别是东北急流的作用),东北急流与其南面西偏北气流构成的东西向切变线与IPV极大值线相配合,以及西偏北气流沿等熵面的绝热上升冷却,这三者对于对流层中层横槽形成、加强和南下,以及中层冷堆和地面冷高压的加强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用IPV图分析大尺度天气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比较实用,是一种有很大潜力的分析和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2.
对印度洋偶极子中海洋环流异常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其庚 《大气科学》2003,27(3):317-329
用高分辨率印度洋-太平洋区域海洋环流模式(IPOM)模拟研究印度洋偶极子(IOD)过程.用观测的1990年~1999年热带海表风应力强迫IPOM,模拟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两次(1994年和1997年)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模拟的海洋环流过程,揭示出IOD过程中海洋环流异常的物理图像.发现在IOD事件时,东赤道印度洋上层出现强的向西(负)的距平流窄带,此距平流在赤道两侧向外辐散,且具有向西传的海洋Rossby波特征.IOD位相时在沿赤道的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明显的距平环流圈:表层为强的向西距平流;下面为向东的补偿流;80°E以东存在着明显的涌升流,构成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支;其下沉支主要在55°E以西的西印度洋.同时在热带东印度洋赤道两侧各有一个垂直的经向距平环流圈,其共同的上升支在赤道附近.在反IOD位相时,洋流距平分布与IOD位相截然相反,但洋流距平的绝对值较小.由上述距平洋流分布的特征发现,IOD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东冷西暖)现象,可从水平和垂直海流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异常涌升流和沉降流的出现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用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机制.用观测的逐月风应力强迫模式,模拟1971~1995年发生的主要厄尔尼诺事件.说明风应力异常对厄尔尼诺生成起主要作用.对海温异常峰值附近3个月海温和洋流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时,160°W以西温跃层上升,以东温跃层下降,温跃层的东西倾斜显著变小.同时沿赤道的垂直环流圈减弱,中东赤道太平洋涌升流、海表层向西的赤道洋流和次表层向东的赤道潜流都减弱且厚度减小;在反厄尔尼诺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26-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召开了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社会学预测和适应性)国际会议。根据WMO报告指出,在全球各种灾害中,水文气象灾害约占总灾害的85%。因此,研究全球及各个地区水文气象灾害安全问题就成为各国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会议的中心是围绕极端气候  相似文献   
5.
1978年10月份寒潮前后的正压能量转换与季节过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永炎  赵其庚 《气象学报》1983,41(2):159-166
以1978年10月下旬东亚寒潮为例,研究寒潮前后一段时期的波谱域正压能量转换关系的变化。发现这次寒潮前后正压能量关系发生了突变。具体表现在:(1)盛行波动由长波转变为超长波;(2)正压能量转换关系由以长波段为主转变为以超长波为主;(3)2波,从作为其他波的动能源来看,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突变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1.引言瑞典在数值天气预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有长期的历史。开端可回顾到四十年代,当时C.G.罗斯贝教授对大气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的近似理论和在斯德哥尔摩建立国际气象研究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这个研究所建立了一个气象专家小组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1951年该所  相似文献   
7.
1.引言高层和低层等熵位涡(IPV)距平的相互作用,对斜压不稳定和温带气旋的形成提供了一种简明的描述(Hoskins等,1985).最近,这种提法作为背风坡气旋产生的一种似乎可信的理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如,Mattocks和Bleck,1986).但是,这种机制能否成立还需由理论的和观测的依据所证实.这里,用戈达德大气实验室(GLA)的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一个全球海洋碳循环环流模式,并分析评估了该模式的基本性能.该模式是在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 4)基础上发展的一个垂直方向40层、包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全球三维海洋碳循环环流模式,简称为MOM4_L40(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 4 With 40Levels).该模式在气候场强迫下长期积分1000年,结果分析表明,与观测相比,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海洋温度、盐度、总二氧化碳、总碱、总磷酸盐的表面和垂直分布特征.模拟的海洋总二氧化碳分布与观测基本相符,表层为低值区,其下为高值区,高值区域位于10°S—60°N之间,但2000m以上模拟值较观测偏小,2000m以下模拟值较观测偏大.总体来说,MOM4_L40模式是一个可信赖的海洋碳循环过程模拟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9.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 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其预测结果已经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应用 ,并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是对该动力模式系统性能的介绍 ,也是对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的加强课题“短期气候预测综合动力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专题的总结汇报。  相似文献   
10.
对1979—198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正式预报和客观方法以CT和AT分量作了评定(相对于持续预报)。研究焦点在于72小时预报。CT扣AT分量分为3型时,评定结果单向热带气旋模式最好。分5型的则用非线性惩罚评分。72小时路径预报也是套网格热带气旋模式最有技巧。把移速和移向分为5型代表了5种天气影响。本研究对各种客观预报方法的相对价值给以指导,对业务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