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6 a气候变化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9—2005年温度、降水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研究呼伦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46 a来呼伦湖区域温度呈显著的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存在11 a和22 a的周期性变化。从1999年至2005年降水量下降趋势加快。②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其气候变率都处于升高的时期,气候变率的增大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高温酷热天气等增多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1999年以后呼伦湖区域生态呈现快速恶化的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呼伦湖水域面积的缩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③近年来小雨事件呈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小雨强度和干燥事件显著增强,致使干旱事件频发和强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
郝润全  白美兰  邸瑞琦  刘克利 《气象》2006,32(S1):75-80
利用全区52个站点1961—2004年的降水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探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各降水要素的区域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降水量总趋势为增加态势,东部区为缓慢减少趋势,但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东部和中郜降水呈减少趋势,西部地区呈明显的增加态势。而极端降水要素如暴雨日数、积雪日数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越是年降水量减少的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出现的几率越高,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白美兰  郝润全 《中国沙漠》2006,26(3):484-488
 利用近43 a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浑善达克沙地气温在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呈逐年减少态势。其中温度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不利;而平均风速尤其是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逐年减少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建设有利。通过1976年、1987年和2002年的遥感卫星监测结果验证:流动沙地面积不断增加,进一步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正在扩展,这与该地区气候的恶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郝润全  高建囯  赵可新 《气象》2007,33(S1):118-122
利用1981—2004年气象和雷击火资料,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该地区雷击火多发的气象原因。结果表明:(1)干旱少雨、地面升温快,并伴随一些天气过程如低压槽、切变线、低涡、冷锋、飑线等是形成强对流“干雷暴”即雷击火的天气背景。(2)雷击火的发生与近年来温度的升高密切相关,尤其是5—7月温度和地温的升高,是引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的主要因素之一,(3) 5—7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逐渐减少,使干旱化程度不断加剧,导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从1999年以后,雷击火次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4)大风天气对雷击火发生影响较小,但可加速火灾的芟延与危害程度。(5)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是导致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频繁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环境气象指数与气象要素和非气象要素敏感度和依赖关系,利用天气学、气候学、统计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制了30多种实用于专项服务的环境指数,并建立了内蒙古城市环境指数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6.
系统从黄河凌灾成因机制方面,建立了黄河内蒙古段凌汛资料数据库、封开河日期、流凌开始期、凌险中期预测和短期预警模式,可进行黄河内蒙古段封开河日、流凌日预报和凌险的实时检测,提前一月或一旬作出凌汛危险程度的中期预测或短期预警.同时考虑到水文资料获取比较困难,采用了用气象资料转换代替的方法,以确保该模式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年雷击火资料,从多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分布区域分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一般火灾和火警为主,重大火灾以上的火险发生概率较低,仅为9%;20世纪90年代后,雷击火发生次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发生在5—7月份,出现时间为5月12日到7月16日,并多发生在每日上午10点到下午17点期间;在空间分布上,多出现在51°N以北、海拔800m以上山脉的腹地或山顶的落叶松—偃松林、樟子松—偃松林内地区。  相似文献   
8.
章以黄河托县—万家寨段控制流域为例,基于该流域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利用主要降水时段(6月1日~10月31日)多年逐日平均降水量不同滑动步长的合计降水量占6~10月降水总量百分比的方法,综合进行降水主要集中时段的划分,得出:7月15日~8月10日为降水主要集中期即主汛期;8月11~17日一周为大气环流转折期即过渡期;8月18日~9月7日为另一降水相对集中期即后汛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蒙古地区52个站点1961-2005年的逐月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变化、累积距平统计、气温异常指标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东冲、西部气温平均状态和异常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气温增暖特征显著,其增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不同区域响应程度不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尤其在1986年发生气温突变以后,增温速率加快。2.目前年平均气温处于高气候平均态和高气候变率时期,致使20世纪90年代之后,异常暖年和极端暖年事件呈增加趋势。3.高温日数逐年增加和寒冷日数逐年的急剧减少,以及异常冷年出现在90年代之前和异常暖年发生在90年代之后等特征,进一步说明内蒙古地区气候变暖的事实。4.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出现频率较高.并在近20年主要以异常暖和极端暖事件为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V-3θ图,对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省区域性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应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外围西南风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北侧,当东北低涡、西风带的冷空气与西南风交汇时,触发强对流;850~200hPa有深厚的水汽层;700 hPa稳定的低涡切变为暴雨提供了强烈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卫星云图表明持续性暴雨由多个相继生消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造成的.基于溃变理论的预报方法在西北区域性持续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区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