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要天气过程评述江西省气象台尹洁,金米娜1大雾过程2005年10月~2006年3月,江西出现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达22 d,3月和11月偏多(表1)。其中3月7~10日出现连续性大雾,3月10日出现59站大雾,大部地区能见度一般<500 m,部分地区<50 m,对交通等部门造成较严重影  相似文献   
2.
重要天气过程评述   1暴雨过程   2006年4~6月,江西暴雨天气偏多,系统性特征明显.期间共出现14 d区域性暴雨日(表1).其中4月12日≥50 mm降水的县数达56个,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站数最多的暴雨日.6月3~8日,出现入汛以来第一次连续暴雨过程,较常年偏早.其中抚州市是强降雨中心,过程雨量以资溪359 mm为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和高空、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和GFS(0.5°×0.5°)逐6 h再分析等资料,对2011年6月10日江西省西北部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发生在梅雨锋南侧的暖区暴雨,边界层急流和低空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增强低层热力不稳定;高空分流区使大气动力不稳定发展,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MCS维持提供了必备的不稳定机制;中低层热力不稳定,中高层对称不稳定,形成此次对流性强降水。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锋性斜压带、能量锋的抬升作用为MCS生成和发展提够了启动机制。3)低层强盛的水汽输送、层结不稳定和地面持续而强的中尺度抬升使得多个雷暴单体在江西省西北部连续传播,形成"列车效应",降水强而集中。4)在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强低层辐合与强高层辐散相重迭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2000—2012年4—6月850 hPa层位势高度差异常(上海宝山或大陈岛站850 hPa层位势高度值比贵阳站大7 gpm或以上)形势下低空环流与江西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形势下,700 hPa高度层上均有西南低涡活动。近50%的个例江西省上空850 hPa层出现风速16 m/s以上的低空西南急流,约40%的个例有切变线活动;若去除850 hPa无切变线影响和切变线出现较晚的情形,江西省出现10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比例为85.7%。  相似文献   
5.
江西夏季高温天气期间副高特征与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9-2010年资料对江西夏季高温的气候分布概况进行分析,利用1970-2009年常规资料对江西夏季高温期间500hPa副高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江西夏季高温与副高的关系.利用2001-2008年资料进行的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50hPa和925hPa气温以及500hPa高度与日最高气温相关较高,采用统计回归模...  相似文献   
6.
极端天气气候背景下两次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从同期气候背景、影响系统特征、干侵入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2008年1月28日20时-29日08时、2月1日20时-2日08时江西中、北部两次较强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次过程发生的气候背景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有关。两次过程的系统配置具有相同的特点,中层700-500hPa西南气流强盛,低层850hPa到地面的冷空气垫深厚,700-850hPa存在逆温层。两次过程都具有干侵入特征,干侵入所引起的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的降温,使中低层0℃以上暖层明显减弱,700hPa温度降为0℃以下,为混合云内雨转雪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温度条件。两次过程中,低层冷平流越强,雪区南界越偏南。江淮到黄淮的下沉气流为对流层高层干空气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层干冷空气向南、向下侵入,导致对流层低层850hPa偏北气流加强和维持,加大了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上升运动加强,为水汽凝结、冰晶和雪晶比含水量的增加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使降雪得到发展。两次过程中,上升运动越强,降雪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1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2008年1月12日-2月2日江西出现了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间全省平均气温之低、雨雪冰冻持续日数之长、范围之广,突破1959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8.
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对流层中低层强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为冰雹生成和增长提供了不稳定机制;暖湿边界层偏南风急流和低层西南急流以及中层“干”西南急流对热力不稳定和动力不稳定机制发展有重要贡献;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增长。江西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锋面逆温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高架雷暴”类对流,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较强暖平流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非“高架雷暴”类对流,两类对流的边界层温度层结分布差异明显。与历史同类个例比较发现,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不仅能表征条件不稳定发展程度,对雷雨大风类强对流天气的判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FY 2G卫星TBB、多普勒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江西快速循环同化系统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9日吉泰盆地梅雨期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及机制。过程分为线状对流系统MCS A转向、南压阶段和单体对流系统MCS B、MCS-C北移发展阶段。结合盆地西侧山区、盆地北部、盆地南部三个暴雨区,重点分析了暴雨天气过程的第一阶段。结果表明:1) 边界层辐合线触发MCS-A,后者西侧不断并入边界层辐合线上和低空急流前端的新生单体,形成“列车效应”。2) 弱降水冷池驱动MCS A中强降水雨团向西南方向传播以及MCS-A与弱降水雨团合并,共同导致了MCS-A转向。3) 受幕府山和吉泰盆地地形绕流作用,对流层中低层中-β尺度低涡在吉泰盆地东北部停留约5 h,激发盆地西部、北部对流活动的发展。4) 对流系统处于准静止态,急流前端存在中-γ尺度涡旋,导致MCS-A中强对流单体在吉泰盆地南部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10.
台风"碧利斯"特点及动力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资料、FY-2C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0604号台风“碧利斯“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与历史上相似路径的台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造成的暴雨出现在江西中南部,与历史上进入赣南的热带气旋一般特点相一致;“碧利斯“路径与副高的位置和演变有关;“碧利斯“造成的江西暴雨落区,与辐合上升运动中心及高层辐散中心对应较好,并与台风不对称环流、地形、不稳定能量等因素有关;暴雨与湿位涡呈反位相相关,且在暴雨较强时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