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大气科学   4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出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沿东经140°平均剖面.讨论了平均风场平均温度场和平均对流层顶,并和西经80°的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陈受钧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65,37(2):166-173
低纬度100毫巴流场的季节变化东半球比西半球明显。在东半球低纬度冬季为绕极西风,而到夏季为强东风气流,并在亚非高空产生强大的副热带大陆高压。流场变化过程与东亚季节转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作者建议这种现象可称为“大型季风”。沿30°N波数为1的振幅与位相的变化可作为大型季风转换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3.
10-12月低纬度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上空流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8—1959年资料,初冬西太平洋低纬度流场可分为两种流型,即浅薄副热带高压型与深厚副热带高压型。前者在高纬度为低西风指数型,副热带急流的配置与平均情况一致在近赤道地区对流层下层有不剧烈发展的东风波。后者在高纬为高西风指数型,副热带急流的配置与平均情况反位相,近赤道地区对流层下层有赤道西风,在赤道辐合带上井有台风发生,两者间有一个月上下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厄尼诺与东亚暖冬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95,53(3):380-384
应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ECHAM3),根据实际观测的海面温度资料,从1979年1月1日长期积分至1992年。模拟了厄尼诺年的东亚暧冬和弱冬季风现象。对于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考查了季风环流对湿过程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季风环流中潜热是主要的反馈过程。由于这种过程,在对流层低层从阿拉伯海到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气流和在对流层高层的南亚上空的东风急流在暴发期和活跃期都显著地增强。在活跃期期间表面潜热通量(大部分在海洋上)对环流的维持是重要的,但对暴发期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地陈述了若干长期天气过程的特征及表征长期天气过程并用之于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62,32(4):308-321
本文对大型天气转变过程中北半球500毫巴上波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数为5的波在这次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纬向式环流崩溃过程中,中纬度角动量的输送是向北的,这个向北的输送主要是由波数为 5的波动完成的。在纬向式环流生成过程中,中纬度角动量的输送是向南的,它也主要是由波数为5的波动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姜学恭  陈受钧  顾润源  陈磊 《气象学报》2012,70(6):1223-1234
在初步明确东亚沙尘气溶胶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监测事实的基础上,利用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中尺度天气模式MM5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一次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中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斜压不稳定是本次蒙古气旋发展的主要强迫要素,伴随气旋发展成熟,高空切断低涡的形成引导高空急流下落并诱发对流层顶折叠和高空位涡下传.对流层顶折叠区呈漏斗状,底部达500 hPa左右.高空急流产生近似垂直的下落,并在高空切断低涡的南侧和东侧达到最强.在对流层顶折叠区周边的300-500 hPa,上升气流与低涡区偏西、偏南、偏东气流叠加,或水平横穿折叠的对流层顶,或斜升并准垂直地穿过下落的对流层顶到达平流层,且随时间的推移,空气质点能够进一步抵达平流层中部(100 hPa).轨迹分析表明,沙尘天气区对流层低层的空气质点在气旋涡旋上升气流的驱动下呈气旋式盘旋上升,并在对流层高层形成分支,一支穿过对流层顶到达平流层,并在平流层向下游进行反气旋式螺旋运动,另一支则留在对流层高层并向下游进行准水平的气旋式螺旋运动.在高空位涡下传过程中,主要产生平流层到对流层的净输送;高空位涡停止下传之后则出现对流层到平流层的净输送,且强度随时间呈指数型增长.这一特征有利于形成更强的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  相似文献   
10.
陈受钧  陶祖钰 《气象学报》2007,65(5):663-672
对谢义炳在大气环流系统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贡献作了简要的全面回顾。其中包括:(1)北美切断低压的生命史;(2)东亚高空锋和急流的多层结构;(3)中国降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包括梅雨锋、西南低涡等),热带和中纬度扰动相互作用在暴雨过程中的重要性;(4)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形成在ITCZ(赤道辐合带)/季风槽中;印度西南季风的低频变化;(5)降水系统的湿斜压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理论。谢义炳的这些贡献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系统并改善了中国的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