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两类E1—Nino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分类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监督分类器,以实际的遥感光谱影像分类为例,将分类效果同传统的最小欧氏距离法分类进行比较,探讨了RBF分类的优越性,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图像分类器。  相似文献   
3.
利用距平合成和CEOF方法,诊断分析了两类E1~Nino事件对我国夏季降水、温度和台风等要素的影响,比较了两类E1~Nino现象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差异,并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给出了一定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N2和CO2气体吸附、覆压孔-渗、X-射线衍射和有机地化等分析测试,对漠河盆地上侏罗统额木尔河组陆相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额木尔河组泥页岩孔隙类型以长石溶蚀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和粒间孔为主,整体上由介孔和宏孔构成;泥页岩孔、渗性较差,氦气孔隙度为0.167%~5.69%、覆压渗透率为0.000 513×10-3~0.050 38×10-3μm2;有机质成熟度未达到热裂解干气阶段,限制了有机质孔隙的发育;长石溶蚀孔普遍发育,长石含量与介孔孔容呈负相关,表明部分介孔的形成可能与长石溶蚀作用有关;伊利石晶间孔主要提供微孔体积,而伊蒙混层相关孔隙则可能是介孔的主要贡献者;张性和剪切构造裂缝的普遍发育,有利于改善泥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流能力。综合分析表明,分布于滨黑龙江隆起中东部、埋藏较深的(约800 m以下)高成熟页岩更适合开展进一步的页岩气评价和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
两类E1 Nino事件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空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聚类法对1951-1986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出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第I类在赤道中太平洋偏西先开始增温,第Ⅱ类在赤道东太平洋先开始增温;用距平合成和复自然正交经验展开研究了两类事件从产生到消亡各阶段所对应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和特征。爆发和发展阶段,第I类海温场扰动由西向东传,第Ⅱ类相反。距平分布也呈明显相反的特征。成熟阶段,赤道地区第I类逆转为由东向西传播;第Ⅱ类则出现经  相似文献   
6.
刘书华 《贵州气象》2003,27(4):29-30
利用微软提供的ODBC32位数据源,系统DSN作为数据库和ASP的桥梁,提供指定数据连接信息,通过DSN客户端很方便访问服务端资源。由于数据库在资料统计、查询方面的优越性和易管理性,而且它可与各种计算机语言提供数据接口,可自动将乡镇雨量资料、站点资料处理进入数据库,减少了人为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用户浏览。  相似文献   
7.
两类E1 Nino事件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空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类法对1951─1986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出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第Ⅰ类在赤道中太平洋偏西先开始增温,第Ⅱ类在赤道东太平洋先开始增温;用距平合成和复自然正交经验展开研究了两类事件从产生到消亡各阶段所对应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和特征。爆发和发展阶段,第Ⅰ类海温场扰动由西向东传,第Ⅱ类相反。距平分布也呈明显相反的特征。成熟阶段,赤道地区第Ⅰ类逆转为由东向西传播;第Ⅱ类则出现经向北传、纬向准静止;中高纬地区两类仍相反,而距平分布的相反特征则已经消失。消亡阶段,海温场的扰动传播第Ⅱ类与成熟阶段变化不大,而第Ⅰ类就变成与第Ⅱ类一致;距平分布也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刘书华 《贵州气象》1997,21(2):28-29
通过对六盘水市1994-1996年15个强对流云的多因子综合识别法,找出了六盘水市识别雹云的指标。另外,该系统还有如下功能:预测雹云移动径、文件删出、指挥高炮作业,防区作物显示、文字地图叠加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