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3.
4.
5.
分形理论主要是研究为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而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它借助于自相似性原理洞察隐藏于混乱现象中的精细结构,使人们可以从局部认识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经验公式,提供了对自相似现象进行外推和解释的理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华北地区1970年~2009年的ML3.0级以上地震资料,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同及邻区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在该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情况。研究工作首先是确定空间范围、时间窗和时间滑动步长,然后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网格化再转化为序列;对一个时段和它的稍长时段的地震空间分布进行序列化,计算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并分析相关系数在中强地震前是否明显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当空间取以1989年大同-阳高5.9级地震震中为中心,经向长度和纬向长度均为1.6度的矩形区域,时段长度取3600天,稍长时段取3700天,滑动步长取100天的情况下,1980年~2009年的相关系数时间序列数值整体上稳定,在0.94~1之间波动,但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5.9级地震、1991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与1999年山西浑源5.6级地震前2年均出现过相关系数小于0.94的异常现象,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变化。并讨论了相关系数异常对于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可以得到以下3点认识:(1)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2年尺度的震兆异常,为该区中期地震预测提供时间上的参考;(2)考虑到研究区的限定范围为震中周边0.8度以内,地震时空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对于地震地点的预测也具有指示意义;(3)相关分析可以为识别此类地震空间分布模式的异常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北地区1970~2009年的ML3.0以上地震资料,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同及邻区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在该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情况.在确定空间范围、时间窗和时间滑动步长后,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网格化再转化为序列;对一个时段内及其稍长时段内的地震空间分布进行序列化,计算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并分析相关系数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以1989年大同-阳高5.9级地震震中为中心,取经向和纬向均为1.6°的矩形区域,时段长为3600天,稍长时段取3700天,滑动步长取100天的情况下,1980~2009年的相关系数的时间序列值基本在0.94 ~ 1.00之间波动,但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5.9级、1991年山西大同5.8级与1999年山西浑源5.6级地震前2年均出现过相关系数小于0.94的异常现象,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分析相关系数异常对于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得到以下3点认识:①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前,可将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发生的显著变化,作为2年尺度的震兆异常,为该区中期地震预测提供时间的参考;②考虑到研究区的限定范围为震中周边0.8°以内,地震时空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对于地震地点的预测也是有意义的;③相关分析可以为识别此类地震空间分布模式的异常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9.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所有发生在东北的5级以上的学震及其与中国大陆26个地震带6级以上(其中东部为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深震有可能引发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应变能大释放阶段。其中与东北深震统计相关最高的地震带是:金沙江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澜沧江-眉公河地震带以及巴颜喀拉山地震带;在中国东商地区相关性相对较高的地区是:郯城-营口地震带、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以臁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0.
利用2个描述强震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及丛集的参量,计算了新疆地震区1970~1998年以1年为窗长3个月为步长的活动异常图像,并给出了发生新疆乌恰的2次7.4级地震前后,新疆地区σN异常分布动态演化图像,对异常图像的动态演化过程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对其用于新疆地区地震预测进行了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该参量能较好和直观地描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时空动态图像,不受样本量的限制,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