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65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而其下方则通常是负速度异常带 相似文献
2.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22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火山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 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 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 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 km/s逐渐增加到6.13 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 km/s和0.24~0.26 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5.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5,他引:49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5层, 其中第1, 2, 3层为上地壳; 第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62 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52 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6.30 km/s. 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笔者认为,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华北科学台阵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164个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最大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加深,其中东部的华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介于30~33 km ,中部的燕山-太行地区地壳厚度介于33~40 km之间,西部的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厚达40~42 km.研究显示该区的地壳平均波速比与地壳厚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该区地壳厚度、地壳组成横向变化异常强烈有关.研究区的地壳平均波速比介于1.68~1.86之间,东部盆地地区台站下方的波速比变化较大,多数分布于1.70~1.80之间;山区平均波速比主要集中分布于1.70 ~ 1.77之间,暗示山区块体较东部盆地地区地壳组成更富长英质,而缺少铁镁质成分.该区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斜率为6.6,较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斜率更高,通过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上地幔顶部岩石密度相对较低,为古老的、低密度难熔的、富镁贫铁的克拉通,可为地壳提供更大的浮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秦岭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11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高质量波形数据,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H-k叠加方法,求得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通过分析地壳厚度、波速比及其关系和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研究了该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壳结构差异大,呈过渡带特征.地壳厚度总体上呈北北西向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羌塘块体地壳厚度为72km,渭河盆地附近为39km.西秦岭构造带的地壳厚度为42—56km,南北向莫霍界面平坦.研究区域P波与S波波速比平均为1.74,其中西秦岭构造带平均为1.72.较低的波速比主要分布在西秦岭构造带、祁连山块体、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以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含长英质酸性岩组分的上地壳叠置增厚而导致的.该区域缺少超高波速比,表明这一区域发生岩浆底侵或上地壳熔融的可能性很小.综合分析表明,西秦岭构造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并在向东北向扩张中受到周边块体的阻挡而引起的地壳构造变形所致.西秦岭构造带的莫霍界面变化和波速比分布与该构造带经历碰撞地壳增厚后的伸展走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5
根据大别山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 取得了大别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 二维地壳结构显示了碰撞造山带的特征和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地球物理证据. 地壳上部的三维速度结构表明: 在2 km 深度上速度分布与地表的地质构造明显相关, 在5~10 km 深度上超高压变质带显示相对高速. 布格重力异常的观测资料显示大别山地区有较大范围的负异常. 在由上部地壳引起的布格重力异常中, 超高压变质带则为正异常区. 由于在地震剖面的二维地壳模型中, 造山带的山根仅有4~5 km 厚, 且上地幔顶部的速度横向变化不明显, 因此可以认为,观测与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来自地壳, 至少在中上地壳内应产生负布格重力异常. 超高压变质带中地壳内的物质密度应比周围地区低. 这一较低密度的物质与扬子地壳向北俯冲到100 km 以下的深度, 然后返回地壳的碰撞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天山北缘的地壳结构和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8
长 8 6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 .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 .与双程时间分别为 2 .5~ 3.0 s和 5 .5~ 6.0 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构造 ,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表逆断裂 -褶皱构造联系在一起 .玛纳斯断裂以铲形方式向下延伸 ,在 2 .5 s左右深度归并于第一滑脱面 ,向南与清水河断裂汇合 .在 5 .5~ 6.0 s深度上为与玛纳斯下背斜相连的主滑脱面 .它们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 .石河子以北的坳陷沉积深度达 1 2~ 1 4km.沿剖面的莫霍界面深度在准噶尔盆地为 45 km左右 ,往南加深至 5 0 km.对该区域内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分析结果 ,与深反射剖面的地壳结构图象具有一致性 .深地震反射剖面通过 1 90 6年玛纳斯 7.7级地震宏观震中区 ,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用于推断玛纳斯 7.7级地震与北天山山前地壳构造之间的关系 :玛纳斯地震属于一类“褶皱地震”,其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