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2014年4月20日安徽省霍山发生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4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首先基于安徽省及周边省份的地震台站资料,采用Hypo2000、CAP和PTD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km;然后采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联合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北东向分布,绝大部分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南侧;最后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CAP方法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的反演结果非常接近,节面Ⅰ与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0°/-30°与230°/60°/-160°.此外该地震的椭圆等烈度线呈北东向展布,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构造,认为该地震与北东向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活动有关.已有震源机制解资料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67°,倾角为5°,最小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358°,倾角为4°,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认为该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发生的一次右旋张性地震. 相似文献
2.
3.
4.
5.
根据安徽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23个地震波形事件,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安徽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扣除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得到2009年以来安徽测震台网记录的42个ML≥2.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这些震源参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地震的地震矩与近震震级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力降与近震震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小,震源破裂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6.
7.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