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强震新疆地区的同震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了8·7级特大地震,震后发现新疆地区的部分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等,都记录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且在清理中发现,不同的仪器记录能力相差很大,如数字化形变观测仪器的记录能力得到提高,克服了模拟记录在中强震发生时出现的限幅和断点等丢失信息现象;但数字化水位仪器的记录能力却有所下降。本文将上述现象简述并予以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次地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3.
新疆地下流体源兆、场兆、大震远兆特征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多年来新疆地区的18个地下流体监测点的资料为基础,沿着“异常与震中”这一主线,对新疆地区的16次5级地震、4次7级以上地震及1个6级强震群的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源、场、远兆异常有如下特征:异常空间展布不均,源兆空间内异常监测点展布"密集"、异常比例可达90%;而场兆空间展布“稀疏”、“分散”,异常比例一般在45%~53%;而远兆则是更加“稀疏”和“零星”,异常比例统计为25%。异常起始时间不同,源兆异常时间以中期为主;中强震场兆异常时间以中短期、特别是短期为主;强震场兆以中期异常为主;而强震远兆则也以中期异常为主。异常形态不同,源兆中期异常及强震场兆中期异常一般是趋势性大幅度升高变化为主,且以化学测项为多,油气探井以井喷形式予以表现;而中强震场兆异常,一般表现为幅度明显的短期内的负异常、脉冲突跳、短期内的高值上升、阶变及年变化规律被打破等;强震远兆特征则基本上表现为少数测点、测项的大幅度中期异常及个别测项的临震大幅度突跳现象,油气探井则也以剧烈井喷形式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4.
5.
地电阻率与地下水位,大气降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4
用固定的地面对称四极装置进行的地电阻率观测,是测量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介质的电性变化。对于定点测量而言,横向不均匀性不是主要矛盾。因此,电测深资料的数值解释是以层状水平延伸介质为理论模型。在垂向不均匀的电性剖面中,任意一层真电阻率的改变,都会使视电... 相似文献
6.
地下流体数字化改造中几个技术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地下流体前兆台站数字化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解决方法。介绍了井口、脱气、集气装置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对比分析了数据传输中几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十五”地下流体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和未来地下流体台网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水位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到一些明显的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用水位观测资料提取了0S3、0S4和2S1等3个振型的谱线分裂周期,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的检测为研究地球的深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研究表明,用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3
用垂直摆倾斜仪和水管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激发的0S6~0S32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7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3%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可以从垂直摆倾斜仪和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汶川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信息,这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仪器观测方法.用数字化地倾斜观测资料研究地球自由振荡问题或许有着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8%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有73.5%的观测站的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有75%的观测仪器的运行率在95%以上;大部分的水位观测站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大约有6.5%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