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安庆市区的高分一号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震应急基础统计数据资料,重点研究基于CART决策树的面向对象分类对研究区的建筑物进行分类提取,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3.9%和0.821。结果表明:基于CART决策树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高分一号影像进行建筑物提取,分类精度较好,可作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发布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是以网络地图服务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开源WebGIS软件应用架构包括数据存储、分析处理应用和发布,对应的应用架构分为数据库技术、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端软件。本文通过建立开放式框架结构,结合客户端浏览器、Ajax技术、PostgreSQL数据库以及PostGIS空间插件,尝试将客户端技术运用到GIS空间数据服务中,实现了基于Ajax技术的地图服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取2021-05-21云南漾濞M_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近NW展布升降轨形变场符号相反,视线向最大沉降量和抬升量为0.1 m。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2~12 km,倾向1~9 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0.35 m,发震断层长9.8 km、宽4 km,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地下3~6 km范围内,滑动角-146.7°。同震位移场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映本次地震为发震断层的右旋走滑事件,地震破裂未达到地表。断层模型反演结果显示,矩震级为M_W6.1,发震断层以北西走向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初步认为本次M_W6.1地震发震断裂可能是一条NW向的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隐伏次生断裂。  相似文献   
4.
运用Echarts可视化插件和全景技术,将GIS技术与地震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基于WebGIS的地震信息可视化地图显示、标注、查询等功能,实现历史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和台站信息在可视化系统中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效果,通过发布震源深度参数的分布图、三维动态折纸模型和全景地震台站,加强公众结合区域特征观看和理解地震活动的直观性和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B/S体系架构的总体设计思路,运用百度地图API接口进行二次开发,采用JavaScript引入百度地图并生成html动态标签和响应函数,实现大规模地震目录的Web地图展示,并为用户提供条件查询、联动查询和筛选查询,最终构建一个可视化的地震目录展示和查询系统,直观地把地震发生的位置情况和基本信息展示给公众,为地震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7.
运用Echarts可视化插件和全景技术,将GIS技术与地震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基于WebGIS的地震信息可视化地图显示、标注、查询等功能,实现历史大规模地震目录数据和台站信息在可视化系统中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效果,通过发布震源深度参数的分布图、三维动态折纸模型和全景地震台站,加强公众结合区域特征观看和理解地震活动的直观性和感官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获取地铁网络沿线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线路沿线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形变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西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35 mm/a。对池河-西山驿断裂形变场进行宏观分析,并结合时空同步的跨断层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认为2种数据的垂直形变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推测数据的垂直升降变化可能受断层拉张和挤压交替控制。  相似文献   
9.
10.
遥感图像是地理信息分析非常重要的数据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市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运用ArcView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情况。以耕地为例,利用徐州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