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获得了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由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岩石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一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2.0微卡每平方厘米秒,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慢降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2.3微卡每平方厘米秒,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慢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德都地震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研究.认为,在德都地震的孕育过程中,蠕变起了集中应力,加速发震的作用.黑龙江省克东县两口井的水位记录,很可能就反映了当时断层蠕变的过程.同时,根据水位记录的另一种异常波动,推测在1986、8、16Ms=5.5级地震前,发生过亚稳态断层扩展运动.最后,探讨了,火山活动与德都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总结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关于发震时间、震中和震级的预测方法.并提出了第一前兆震群和显著前兆地震的概念.对东北地震的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对模糊数学等其他预报方法,进行了实用性讨论.  相似文献   
4.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Pn、Pg初始波初动符号,利用乌尔夫网上半球投影,用作图方法求解了岫岩-海城震区(1999年1月-1999年11月29日)主震前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ML≥2.5)的41个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结合前震记录的某些特征,对主震前应力方向的时空变化,震源错动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成功预报的震前主要预测依据及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前辽宁地区地震中短期危险性的分析,确定辽南地区是未来主震的危险地区。根据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及岫岩偏岭震群活动的规律,判定岫岩震群的前震性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结果和震前在震中及邻近地区出现前兆短临异常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震前预测地震三要素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影响近震震级M_2精度的因素.用计算和多次迭代的办法,计算出了近震震级M_L的起算函数在辽宁地区的矫正以及辽宁台网16个台站的校正值.同时又对辽宁台网限幅震级进行了多亢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数学检验.我们认为:在地震发生限幅的非正常情况下.可以参考本文给出的统计公式计算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7.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由此获得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从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我们一共得到23口钻孔的热流数据,其中包括海城地震区的两个热流观测孔.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8.2910-2J/m2s(2.0cal/cm2s).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9.2210-2J/m2s(2.2 cal/cm2s),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热流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幔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这个结果对于研究海城地震和其它板内地震的形成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试图强调,对于地震研究而言,热流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热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自然节律和地震天文周期等方面,对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浅震和深震的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经χ~2检验可知。东北浅震受18.6年周的月球升交点运动和22年周的太阳黑子磁场交变影响较显著。综合预测,第五活跃期的时段为:1995年—2005年,在南、中北区内,都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未来活跃期内,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发生两次以上6级强震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在中区和南区发生。东北深震没有明显的自然周期和天文周期。综合预测,6级以上深震未来活动时段为:1996年—2008年。  相似文献   
9.
灰色拓扑预测法在地电资料处理中的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省内电性变化特征时,利用GM(1,1)模型处理了有关的地电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灰色拓补预测法在地电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对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中强震和强震(5.0≤Ms≤6.9)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认为从本世纪初以来,东北中强震经历了四次活动期,每个活动期大约为9年,周期为20年.目前,东北中强震正处在1980年以来的第四个活动期内,估计还会有三、四年的活动时间.根据区域分布特征,认为前三次活动期的地震活动逐渐向东北腹地收缩.第四个活动期内东北北部地区、南部地区,是未来中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区.本文还对东北深震、浅震和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以及深震和浅震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