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滇西点苍山和哀牢山主体分别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选取点苍山的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和哀牢山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之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定年。样品DCS-1和SM07-1测年结果分别为233±2.6Ma和239.8±2.8Ma。结合前人对滇西地区花岗质岩类所做的研究,揭示滇西地区在三叠纪经历一期在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岩浆事件,点苍山花岗质糜棱岩和哀牢山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三叠纪侵位的花岗岩,其构造环境属于大陆裂谷,反映了滇西地区在三叠纪地壳物质的重新调整,而该变质岩系不是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变质作用与山体出露地表过程和新生代构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地区热历史与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扬子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针对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提出了“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部署思路。通过盆地热史恢复获得热流史,然后正演计算烃源岩成熟度史,再利用实验模拟二次生烃量版,计算区内4套主要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1)下扬子地区苏北、苏南、皖南地区具有不同的热演化史;(2)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好的二次生烃潜力(150~300 mg/g),志留系烃源岩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约为120mg/g),寒武系烃源岩几乎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3)平面上,苏南、皖南地区的二次生烃条件整体上不利,苏北各凹陷区4套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强度明显大于苏南和皖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变质时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主体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变质时限和山脉隆升时限由于缺乏精确年代学数据制约,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选取点苍山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哀牢山墨江-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和其侵位的同变形花岗岩脉(SM07-3)以及元江县城西北山前花岗质片麻岩(YJ)作为研究对象,并挑选出锆石颗粒(SM07-3)、黑云母(SM07-1-Bi,SM07-3-Bi)、白云母(SM07-1-Ms)、钾长石(DCS-1-Kf, SM07-3-Kf)和斜长石(YJ-Pl)以及基质(YJ-ma)进行精确年代学测试。花岗岩脉颗粒锆石U-Pb SHRIMP 加权平均年龄为30.8±0.3Ma(SM07-3, MSWD=3.27);其它单矿物激光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1.5Ma (DCS-1-Kf, MSWD=2.9)、22.3±0.9Ma (SM07-1-Ms, MSWD=1.7)、21.9±0.7Ma (SM07-1-Bi, MSWD=1.3)、21.3±0.7Ma (SM07-3-Kf, MSWD=1.2)、22.7±0.8Ma (SM07-3-Bi, MSWD=2.4)、19.8±1.6Ma (YJ-ma, MSWD=19)和21.57±0.38Ma (YJ-Pl, MSWD=1.5)。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野外观察和年代学资料,本文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峰期变质变形时间为30Ma左右,此时山脉已开始隆升,在约20Ma和13Ma山脉分别经历一期构造热事件作用,揭示山脉经历快速隆升和冷却过程。  相似文献   
4.
滇西地区变质岩系基本上都呈南北-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点苍山变质带和哀牢山变质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延伸800多km,向南东延伸至境外.滇西地区作为青藏高原构造域东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大陆动力学领域走滑构造研究的热点地区.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对红河-哀牢山剪切带的走滑运动和点苍山、哀牢山的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46,自引:12,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数据各418个,编制了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图和中国南方大地热流图,研究了中国南方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地温梯度介于782~1625℃/km,平均241℃/km;大地热流变化于22~220 mW/m2之间,平均值为642 mW/m2.东南沿海和滇西南地区为高地温梯度分布区,扬子地块为中-低温地温梯度区.地温梯度不仅与区域热构造背景有关,还显著地受地下水热活动、断裂以及地层热导率影响.中国南方大地热流东部、西南部高,中部低,且异常高值点主要沿板块边界缝合带、深大断裂活动带分布.大地热流与区域构造运动、最后一次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岩石圈拉张程度、地壳厚度、壳内高导层埋深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在南方发育了两个世代的海相原型沉积盆地,均在南北两大陆边缘发育了丰富的优质烃源岩,包括四套区域主力烃源层和六套地区性烃源岩,并形成五套好的区域性盖层以及包括风化壳、裂缝、礁滩及白云岩等多种储集体。印支—早燕山造山期原型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曾形成五个原始超油气系统,后期的高热演化,使其在现今多转化为含气系统。现实的含气系统只能残留赋存于现今有效保存单元之内,具有多源多期成烃、晚期复合成藏等基本特点。近期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南方海相资源量为8.2882×10~(12)m~3气当量,油气勘探潜力大。今后的有利勘探方向包括鄂西渝东地区及川东北地区等七个区块。  相似文献   
7.
晚印支期以来中国南方大陆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中燕山期为发生于板内的基底拆离隆升造山和板内递进变形,伴生形成山前、山间磨拉石盆地;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为大陆蠕散、壳幔隆升而引起的基底隆升剥离造山和伸展变形,伴生形成大型陆内裂谷盆地。晚印支期以来的构造作用在平面上表现为由老至新、自强而弱的递进推覆序列,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划分为 A、B、C、D 四个变形带,它们对海相油气的影响也由强而弱。处于 A、B 两个变形带的海相油气系统已遭受强烈的破坏;有利的勘探领域为处于 C、D 两个变形带的地区、前陆盆地掩覆的海相系统以及板缘推覆构造带掩覆的“影子盆地”。中一新生代前陆层序和大型裂谷盆地亦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外露头、测井曲线、岩心等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沉积构造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格架与沉积演化开展了整体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可以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五峰组-观音桥组为一个三级层序SQ1,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龙马溪组一段可以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组成;进一步,分析其层序构成特征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提出了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层序受海平面、生物、火山等多因素控制的沉积演化模式,为开展页岩岩相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残留盆地及其油气保存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留盆地的最本质特征是流体动力体系的改变,即由原型盆地承压流体(压实流体)转变为静压流体动力体系。残留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评价的关键,虽然与多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即与盆地的残留和保存程度密切相关。应用流体的压力体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指标可直接对残留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南方海相天然气保存机理及保存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地质条件下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的形式保存,压力封闭和水(油)溶保存是天然气的主要保存方式。含气系统的保存需要一个立体空间上的封闭保存体系,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封存保存功能不同,前者主要是构建一个封闭保存体系,后者直接遮挡或抑制天然气的扩散与渗漏。异常高压带的存在与否和水文地质条件是衡量区域封闭保存体系的两个重要标志。根据南方海相不同区块油气保存特性,划分出持续型(四川盆地型)、重建型(中、下扬子型)和残余型(秧坝型)三类不同的油气保存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