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8篇
海洋学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类型爆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三次地表爆破与福建龙海两次井下爆破所获得的大量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观测资料。确认了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其它水化学组份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爆破后引起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与各观测点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的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利用水氡浓度预报地震的工作,存在着如何识别正常与异常变化的问题,把正常动态变化视为趋异常,这种错觉目前仍然是难免的。本文从观测点的地质、水文地质与水动力条件分析入手,以氡浓度年最大变幅为数量依据,提出了闽东南地区水氡浓度正常动态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台湾周围海域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2—16公里。在此结果的基础上,对台湾周围海域的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全新世地壳垂直运动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78个古海面遗迹为根据,运用线性相关的计算方法讨论了:(1)闽东沿海(福鼎、宁德、罗源、连江等地);(2)福州盆地与长乐海岸平原;(3)福清龙高半岛与平潭岛;(4)莆田沿海。(5)九龙江平原;(6)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地的全新世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在全新世时本区大部分地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平均速率一般为0.8—2.8毫米/年,在时空上略呈规律性变化,结果与形变测量资料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5.
中国平均海面与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正式公布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依据,将国家Ⅰ等水准位测量资料与全国各主要验潮站测定的当地多年平均海面联系起来,统一推算出各地平均海面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高程,定量地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偏差特性并分析其可能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福建地区的航磁资料进行了不同高度的延拓处理,并给出了福建地区的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福建地区的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福州-泉州-汕头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总被引:71,自引:7,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2和1985年在福州-泉州-汕头地区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资料,分析了震相特征,共识别到九个波组:P1、Pg、Pg、P3°、P4(P4°)、P5°、Pn(Pn°)、P7*及S波组。通过对波的走时反演、正演拟合、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反复计算,得到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大陆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边缘地区结构特征。地壳P波速度6.30km/s,莫霍面速度7.90km/s,地壳厚度30km,由三层构成,厚度分别为3km、15km和12km。在中地壳存在一层速度为5.50-5.90km/s、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低速层分布与温泉出露有密切的关系。在下地壳下部有一数公里厚的高速致密的壳-幔混合物层,其形成原因是由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迁移到下地壳的结果。此外,还讨论了莫霍面结构,界面起伏和断裂展布概况。  相似文献   
8.
笔者广泛搜集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有关文献和中外报刊,弄清史料来源,研究原始记载,吸取了海峡两岸学者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台湾地震历史资料,进行大力发掘,稻匡了地震时间、震中错置、一震多记及记载含混等问题,取得了翔实的资料,经认真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编辑了《台湾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日本及其邻区近期有关岩石圈研究的方法与观测结果,包括高温、高压实验,地幔流变学、动板块测量的方法研究,以及古地磁与海洋岩石圈的观测资料分析;还提出了今后日本岩石圈研究规划中亟待探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我国地震工作者已开始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在地震发生前的变化进行观测。利用爆破作实验,是企图发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的变化,为识别地震前兆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铜矿前后三次爆破所取得的大量水化学观测资料,探讨爆破时水化学效应的特征,并确认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各观测井孔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又起了加强或削弱的控制作用。为合理地选择水化学观测井孔(泉),以及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