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山口地区位于和静西部,开都河中下游。开都河发源于小尤鲁都斯盆地东部的哈尔亥勒达坂,全长445公里,受水面积达25000平方公里。在中游地区河流切割深度达1000米以上,河水汹涌澎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大山口水电站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之一。这一地区新构造运动极活跃,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新构造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它能为工业布局和工程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使用全站仪实测了天山南麓北轮台逆断裂库尔楚段阿克艾肯-喀腊萨喀腊阿塔木冲洪积扇断层崖地形地貌,采用10Be测年方法测定了该冲洪积扇的形成年龄,得到该断裂段垂直位移滑动速率为0.48 mm/a、0.85~1.0 mm/a和1.52 mm/a,并对该断裂段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天山第四纪水平缩短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地震断错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1,5(1):17-26
大地震产生的断错,能改变震前的地表形态,这种改造后新出现的地形景观称为地震断错地貌。地震断错地貌可分为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挠曲崖、地震断错水系和地震断错台地四类。研究地震断错的相关堆积时,发现逆推断层崖也有崩积楔。提出的崩积楔发育模式与正断层崖的发育模式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1991年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方专家在乌鲁木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天山地震区划合作研究。1992年12月29日至1993年1月14日新疆地震局地震区划专家组一行6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继续进行了这一合作研究第二阶段的工作。 三方首先就活动断裂图、新构造图及中生代前基底构造图进行了拼图,对图件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地讨论,并做了技术上的处理。同时三方交换了边境地震目录和M_s≥0.5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我们访问苏联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时,有幸考察了1989年1月23日发生的吉萨尔地震,震级为5.5级,震源深度7—10km,震中位于沙罗拉镇(Ⅲapopa)至库里波因村()一带,其烈度达Ⅷ度。 极震区处于一近南北向的低山丘陵两侧,系由上更新统黄土层组成,厚度60m左右,在20—30m深处夹有一层厚约10m的粘土层。这里中、新生界地层厚度为7—11km,在古生  相似文献   
6.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为二十一世纪有待开发的城市。但是,市区及其附近新构造比较活跃,第四纪褶曲和断裂新活动屡见不鲜,现今弱震活动频繁,均说明地壳活动至今仍未止息,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构造环境中,所以,在建设与开发本市时,必须做好建设场址的选择工作,采取抗震防震措施,减轻地震灾害的袭击。  相似文献   
8.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断裂扩展褶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年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道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道断裂-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2000~13000年以来,吐谷鲁逆断裂-背斜的垂直滑动速率、抬升速率、缩短速率分别是0.83~0.91、3.46~3.75和1.23~1.33mm/a。1906年的玛纳斯地震发生在一条盲断坡上,但是其同震破裂和褶皱隆升却出现在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上,震中距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约40km。揭示出北天山挤压拗陷区的孕震构造是一个由深部盲断坡-滑脱断层-浅层断坡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通过上述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天山北麓未来发生大震(M≥7.0)的位置可能是在呼图壁河至金沟河段和金沟河至奎屯河段的齐古道断裂-褶皱带上,其震级相当于1906年玛纳斯地震。乌鲁木齐挤压坳陷中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上只有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杨晓平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7,11(4):361-378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在断裂扩展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逆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逆断裂一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尼勒克地震断层带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0,4(3):273-277
我国天山西部尼勒克东,于1812年3月8日发生了8级地震。1984年以来,作者曾多次进行了考察研究,在喀什河谷地发现了强烈的地表变形现象和大量的地表破坏形迹。 (1)破坏形迹规律分布,现以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滑坡为例说明。以寨口沟至卡因德萨依之间滑坡密集程度和规模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范围内有5个滑坡。滑坡宽度大于500m者,每百平方公里平均有11个。此区向外,吉仁台至养鹿场外环地带,平均两平方公里有1个滑坡,宽度大于500m的滑坡,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只有1—2个。该环再往外,滑坡分布数量更少,平均每50km~2才有1个滑坡。这种环带状分布符合极震区向外逐渐衰减的分布规律,应为地震成因造成的。与之伴生的构造破裂无疑也是地震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