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图通过水系、构造和现代资料的反演来对祁连山中段中晚更新世以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来表明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且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发生渐变,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新补充的和原有的震害调查资料及历史记载资料,重新分析研究了古浪地震的烈度分布,修定了原有的等震线图,确定古浪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古浪县哈溪南、即37°25′N、102°33′E;对影响烈度分布的因素作出初步解释:论述了古浪地震活动的序列特征.并对古浪地震八度以上高烈度区的分布形态与地震破裂特征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均3.6米,垂直断距1-1.5米,最大为2米,地震的宏观震中在陈家庄-上西沟附近,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03°47''北纬37°05''。根据野外考察和史料记载重新圈定了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并修正了该地震的震级为6 (3)/(4)-7级。为了确定地震破裂带的年代,本文利用邻区资料,粗略给出了次生黄土坡的蜕变曲线及θ=83.87-25.21OGT关系式,并用树木年代学的新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带的年代。用古地震法和活断层法求得古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800-1000年。  相似文献   
4.
为查清海原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今年六月我们在景泰南三塘上东南约2公里处大沙沟(间歇性河流)横穿海原断层的地方,开挖了探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古地震学的掘起,遥测遥感技术和大比例尺航片判读的引进,微地貌,~(14)C年龄和树轮年龄测定以及考古等方法的应用,地震地质学的地表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标志是描述地震地质现象的时间尺度大大缩小,使得从数百万年的新构造运动尺度缩小为几万年,一万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文历史尺度,能够大体与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所要求的时间尺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兰州秦王川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兰州市秦王川盆地东西二侧陷伏断裂的探测及区域河流阶段地的对比。研究了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形成于第三纪,在中更新世晚期由于受东西二侧边界断裂挤压逆冲活动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封闭式的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金强河及黑马圈河沿盆地二侧古侧河道穿过秦王川盆地,注入黄河,从而使盆地内堆积了较厚的冲洪和砂砾石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由于坪城盆地的持续抬升,河流改道,使  相似文献   
7.
1932年昌马7.5级地震形变带及其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马1932年12月25日7.5级地震主要是昌马—俄博断裂带西段现今强烈活动的结果。该带的垂直差异运动西段此东段更为明显。第四纪以来,该带的活动通常是以北北西、北西西向两组扭裂面方式表现出来的。地震形变带就沿其展布,北北西向形变带显示顺时针扭动,北西西向形变带为反时针扭动,与发震断裂的两组扭裂面不仅方向吻合,而且扭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反“S”状构造,从而认为这种单体非反“S”状,而总体排列为反“S”状的构造是祁只系西翼挽近和现今活动的地质标志之一。根据地震形变带的分析,地震时震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与土体应力解除所得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北33°东相一致。运用地质类比法,认为民乐地区有同昌马地震相似的构造条件和岩性条件,所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结合钻孔资料,采用高密度电法对安远盆地边缘的毛毛山南麓活动断层(F1)和金强河-毛毛山北麓活动断裂(F3)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F1断层错断了盆地区内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Ⅲ级阶地;受拉分构造的影响,该断层最新活动显示了向安远拉分盆地方向迁移的阶梯状递减的张性正断裂性质.F3断层在走向上呈锯齿状,错断了山前Ⅰ级冲洪积阶地及全新统至上更新统地层,断距大,基岩破碎带宽,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层附近原地连续沉降.这两条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展布位置的确定,为该区工程稳定性评价及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数值模拟在黑山峡两坝址构造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黑山峡进行区域应力场三维有限元模拟,利用岩石破裂危险度KR及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两个判别指标,确定出中卫一同心活动断裂带弧形顶点部位红谷梁—石圈区段及海原活动断裂带上西华山以东区段两个未来地震危险区,震源均处于上、中地壳交接带,即深15km左右,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分别为Ms7.3级及Ms8.2级。地震对两坝址的影响表明,大柳树坝址所受影响烈度可达9度,且位于极震区内,构造稳定性差;小观音坝址所受影响烈度约为7度,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海原活断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沿海原断层形成了一条长达215公里的新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由7条不连续雁列断层段组成,破裂带最大水平位移为17m,平均水平位移为7.07m,最大垂直位移为5m。位移分布的不连续性与断层的不连续性是相适应的。海原断层全新世以来已经发生了5次8.5级左右的大地震。除了第二次地震年代为内插外,其它的年代均由兰州大学14c实验室测定出来:地震Ⅰ距今9360±75年,地震Ⅱ距今7830年(内插),地震Ⅲ距今6300±70年,地震Ⅳ距今3680±60年,地震Ⅴ小于200年即1920年地震。地震重现间隔是逐渐增加的,平均重现间隔为2325年。晚更新世以来海原断层左旋位移了500m,晚更新世晚期为200米,全新世以来为50m,平均左旋滑动速度为5mm/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