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4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测绘学   293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479篇
地质学   1231篇
海洋学   496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世纪的工业化、城镇化浪潮,重塑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却改变不了对土地的依赖。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这些关乎民生的字眼,不时登上头条,吸引公众眼球。一纸征地文告的背后,演绎着聚散离合的乡村故事,改写着千家万户的人生轨迹,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深度变迁,也促使我们从历史的深处,追根溯源、品评得失、镜鉴后世。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活动陆缘深水褶皱冲断带的特征及成因,本文利用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盆地演化动力学特点,探讨其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对深水区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特点,垂向上,以中中新统底界面为界可划分为下部(始新世-早中新世)和上部(中中新世-现今)两套逆冲褶皱冲断体系,其中下部逆冲褶皱冲断带的形成与古南海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上部逆冲褶皱冲断带是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与苏禄海扩张造成的区域挤压应力远程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苏禄海扩张造成的远程挤压效应主控平面上南北段褶皱冲断带变形的差异性,导致北段褶皱变形强度大于南段,具有背斜褶皱数量多、褶皱间距离短、逆冲断层倾角陡的特点,南段反之;且晚上新世以来北段深水区地层缩短量大于陆架区伸展量,两者之差为2~6 km,而南段两者相当,仅受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影响.整个褶皱冲断带发育断弯、断展、断滑褶皱等3种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叠瓦扇和冲起构造2种逆冲构造组合,是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以前展式向盆地扩展.此外,由于中中新世以来逆冲断层的持续活动,研究区深水褶皱冲断带发育众多构造圈闭,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且南段优于北段,靠近陆坡的近端优于远端,可作为勘探部署重点.  相似文献   
3.
To explore the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to submerged macrophyte restoration, we collected macrophyte, zooplankton and water quality samples seasonally from a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 from 2010 to 2012.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changes in rotifers and crustaceans(cladocerans and copepods). The rotifer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size classes(200 μm, 200 μm–400 μm, 400 μm) to explore their size-related responses to macrophyte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restoration, the annual mean biomass and macrophyte cover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0 to 637 g/m~2 and 0 to 27%, respectively. In response, the density and biomass of crustaceans and the crustacean-to-rotifer rati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rotifer den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eover, rotifers showed significant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to macrophyte restoration. Specially, rotifers 400 μm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while those ≥400 μm were significantly encouraged. Overall, the population of large-sized zooplankton tended to boom, while that of small rotifers was inhibited during macrophyte restoration. Redundancy analysis(RDA)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crophytes and crustaceans, rotifers and COD or Chl-a,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crophytes and COD or Chl-a, and between crustaceans and Chl-a. Moreov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d predation on phytoplankton by large-sized zooplankton might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macrophyte restor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that this mechanism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water state in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s.  相似文献   
4.
运用粒度参数分析、黏土矿物含量分析、Flemming三角图示法和Gao-Collins二维的"粒度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采自莱州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黏土矿物样品进行分析,了解了该研究区域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运移趋势。研究区由岸向海沉积物类型大致依次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黏土质粉砂,并且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在近岸区域呈现较为明显的平行岸线的条带状特征;同时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等粒度参数也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研究区黏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除伊利石分布大致为黄河三角洲近岸低,向研究区东北方向逐渐升高外,其余的黏土矿物都表现出了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且主要物源为黄河物质输入。Flemming三角图研究区所有采样点大部分分布在Ⅱ区,少部分分布在Ⅲ区,说明研究区整体水动力较强;采样点在A—E区均有分布,但在C、D两区分布最多,说明研究区沉积物粒径较集中。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呈由岸向海输运的趋势,具体来看,黄河沉积物入海后向北、向东、向南运移,研究区内沉积物的来源是黄河输沙以及周围入海的小河流的输沙和沿岸冲刷的物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统一的参考框架和数据处理方案,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连续观测站自2010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所有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得到可靠的连续站坐标时间序列结果。在此基础上,对GP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出现的非线性、非周期性异常变化,开展现场调研核实与分析,梳理异常GPS观测站的环境变化情况并确定可能影响因素,针对树木等遮挡物对观测结果的影响,选取部分测站的已有数据通过人为设定环视角、屏蔽部分卫星信号等方式进行数据筛选实验,结果表明环视角提高对垂向的影响大于水平方向,当环视角提高到20°时可以有效地改善多路径效应引起的影响,对净化原始数据很有利,环视角增大到30°时坐标的精度下降比较明显;屏蔽部分卫星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坐标的精度,但比较繁琐,不适合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对个别流动站不超过4天的数据进行检查和改正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晓东 《地理教学》2020,(6):F0002-F0002,F0003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区城区东北20千米处,同时也是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龙桥为天坑一桥,青龙桥为天坑二桥,黑龙桥为天坑三桥。这三座平均高度300米以上的天然石拱桥呈纵向排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横跨在羊水河峡谷之上,将两岸山体连在一起。三座天然石拱桥之间有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两个天坑,形成了"三桥夹两坑"的世界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9.
综合了大地测量中各种异方差多源观测模型和联合平差方法,说明了混合估计方法可以用于测量数据融合,平衡附加信息和样本信息对参数估计的影响。通过求取权值使参数估计的协方差阵的迹最小的方法,给出了一个权的最优选择方法。本文扩展了已有的加权混合估计方法,使得新方法中的权不受验前单位权方差的限制,能有效应用于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理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过程中的应变分配方式以及应力转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区域GPS应变场、地震应变场与震源应力场分析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形变特征.主要结论为:(1)该区域变形主要以NNW-SSE或近N-S向的挤压为主,在高原内部伴有明显的近ENE-WSW或E-W向拉张,应力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盆地区域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而在塔里木盆地则显示几乎与帕米尔高原的一致的应力状态,这可能与两侧盆地块体的强度差异有关.(2)安德森断层参数A∅显示帕米尔高原北缘与西侧区域为逆断层应力状态,在高原内部为正断层应力状态,这与GPS应变的结果显示的应变主要集中在主帕米尔断裂与阿莱谷地附近而在高原内部应变较低是一致的,另外应力在喀喇昆仑断裂北段的方向基本平行于断层走向,以及断层北端较低的滑动速率,这说明了地壳挤压缩短可能是帕米尔高原主要的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不支持由于边界走滑断裂导致的应变分异或者块体挤出的模式.(3)综合考虑地震应变方向与SHmax从帕米尔北部NNW-SSE方向到天山北部的近N-S方向的转换,GPS应变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两侧盆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应力场安德森参数A∅显示的应力状态以及SKS的结果显示的近ENE-WSW方向,我们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与天山造山带碰撞导致帕米尔高原不对称的径向逆冲是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成因与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