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祁连山北缘的甘肃民乐盆地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重点监视的地震危险区之一。1985年我们在民乐盆地东侧山丹县丰城堡—老军(大黄山北麓)地区进行了地壳偶极电测深法的长期定点观测和研究工作。1985年至1986年5月偶极电测深为轴向装置,方位为N26°E,供电偶极在丰城堡,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获得地震危险区地壳偶极电测深的地电阻率ρ_s 资料.地电阻率一阶差分值的结果表明:(1)测区周围100km 范围内4≤M≤6.4地震前3—76天ρ_s 有4%以上的前兆变化;(2)ρ_s 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1985~1988年在丰城堡—祝家庄地区进行了偶极法电测深观测。观测中采用供电偶极距为1000m,测量偶极距950—1000m,偶极中心间距5000—8000m。在观测期间发现地电阻率ρ_s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在距测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M≥4级地震前10天左右,ρ_s出现3—8%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谐波分析和预测、理论研究了从大地电位差(Vsp)和人工电位差(ΔV)迭加的合成势差(E)中高精度分离ΔV的方法。实际计算表明:当Vsp变化规律较强时,该方法的精度比常规方法提高几倍至十几倍;当Vsp变化规律较弱时,该方法的精度一般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系统介绍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系统场地布设方式、测项设计安装技术要求和施工要点,并对原有观测资料和新系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井下观测系统能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缓解地电观测用地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是地电观测方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垂直电场观测试验及数据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发生前的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地面、卫星等多种观测手段观测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100多个水平地电场观测台站,然而对于垂直电场的观测仍是一个空白.自2009年4月开始,在甘肃天祝地震前兆科学台阵的红沙湾、黄羊川、松山建立了3个垂直电场观测试验站,进行垂直地电场的试验观测,在我国专门的垂直地电场观测试验研究尚属首次.通过近1年的观测试验,取得了有价值的观测资料.从数据的初步结果来看,垂直电场的日变化形态清晰,黄羊川和松山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16 mV/km左右,红沙湾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8 mV/km左右;垂直电场日变化周期的主要成分是24小时的全日波,其次是12小时周期的半日波.   相似文献   
7.
天水地电阻率地表与井下多种观测方式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初天水地震台建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专项项目,将地电水平观测推向了立体观测,其观测方式包括地表水平观测井下百米水平观测、地表与井下互换观测等.通过近两年的持续观测,地表A、B供电并下M、N观测以及并下水平观测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相对稳定、可靠;同时地表A、B供电井下M、N观测有助于数据变化的可靠性分析.在电磁环境较复杂的观测场地,地表A、B供电并下M、N观测和井下水平观测可能是地电阻率观测较为有效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有发  康云生 《地震学报》1992,14(2):211-219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获得地震危险区地壳偶极电测深的地电阻率s 资料.地电阻率一阶差分值的结果表明:(1)测区周围100km 范围内4M6.4地震前3——76天s 有4%以上的前兆变化;(2)s 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防空洞里地电阻率产S的变化与压力、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关系,得到户S法探测深度大的数据内在质量要比小的更好,岩石电阻车具有方向性和年变化,并在一定范围与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岩性对地电阻率前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唐山7.8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中发现差异性很大,不仅表现在不同震中距的观测点,而且也表现在相同震中距的测点上。这种现象由何种原因所引起?经研究初步认为它是由浮土的结构构造和厚度以及下伏岩石结构的致密程度或力学性质不同所引起的。下面就具体讨论这些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