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山地区近几年来开展的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空物探(磁、伽马能谱)测量,为岩性分类提供了可靠的高分辨率基础资料,也为这一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提供了新的信息.以北山东段岩性构造填图酸性侵入岩分类为例,介绍航空物探岩性分类的技术方法及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区高精度航空物探(磁、电、放)资料,圈定具有找矿潜力的重点远景区,然后开展1∶10000面积性地质调查、地面磁法、电法、化探等详查工作,辅以槽探、钻探等工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这种找矿思路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投入而迅速圈定矿产目标,被实践证实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ERA5气候数据、GRACE重力卫星的Level 3水储量产品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的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标准化陆地水储量指数SWSI(Standardized Water Storage Index, SWSI),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探究了SPEI和SWSI之间的时滞效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气象水文干旱时滞差异的主导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两两交互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9年黄河流域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间均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不同月份的SWSI和SPEI的滞后时间不一样,整个流域春冬两个季节的平均滞后时长为3个月,夏秋季节的平均滞后时长为4个月。土壤类型对时滞差异的影响最大,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时滞差异的影响次之,气象因子中潜在蒸散的影响最大。不同因子间的交互影响均比单因子影响大。在双因子交互影响中土壤类型和潜在蒸散之间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土壤类型与温度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得耳布尔地区的热液型铅锌铜等金属矿产与火山机构关系密切,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发现和圈定了一处典型的具一定规模的火山机构,通过航磁、遥感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可有效指导地面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快当地矿产开发步伐。  相似文献   
5.
交互式航磁异常切线法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交互航磁异常切线法系统模拟手工切线法计算磁性体顶面埋深的流程,充分发挥解释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利用计算机善于计算、查表以及图形处理的强大能力,实现了单测线和多测线显示、缩放以及平移,局部异常特征线和特征点自动绘制、交互修改、磁性体形态参数、深度、宽度以及磁化强度的自动查表计算,特征线和特征点、计算结果显示、保存等实用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航磁异常深度计算的可视化程度,减轻了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个别异常的精细解释提供了不同方法.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以VC++作为开发工具,可运行于各类Win32平台之上.  相似文献   
6.
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中国区的适用性,以全国728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为参考,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探测率、误报率以及公正先兆评分分析了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不同气候区、不同海拔梯度下的精度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暴雨和干旱事件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ER...  相似文献   
7.
再分析资料被广泛用于气候科学及相关研究,但同一再分析数据产品在全球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存在差别,应用前需要进行评价。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推出的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RA5,自发布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其在我国的评估都集中在局部区域,且没有关注到对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以全国728个气象站点温度数据为参考,使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ERA5再分析温度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不同气候区、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精度以及对极端温度事件(包括热浪和寒潮)的刻画能力。结果显示:ERA5数据的日均温的精度最高,日最低温精度最差;ERA5数据春秋两季较冬夏两季的精度高,低海拔区域较高海拔区域精度高, 在高原气候区精度最低,在北亚热带精度最高;ERA5对于极端温度事件的刻画能力不足,在进行极端气候的相关研究时需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8.
评估高温灾害的危险性变化,能够为区域高温灾害风险管理和制定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选取高温日数、最高温度和平均高温强度3个指标,基于1961—2020年中国2517个气象站点日最高温数据和CMIP6情景模式比较计划中SSP2-4.5情景下12个气候模式提供的2031—2099年未来气候预测数据集,用核密度概率估计方法计算了4个重现期(即5、10、20和50年)下3个指标的取值,对中国未来高温危险性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 在SSP2.4-5情景下,中国的高温日数呈现出4个危险中心,分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部、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交汇区域、西南地区中部和华南地区南部,并且高温日数从这4个中心向外逐渐减少;最高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平均高温强度的分布则呈现出从华北地区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向我国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其它地区减少的趋势; ② 在SSP2.4-5情景下,随着重现期年限的增长,中国地区3个高温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并且高值范围也在不断扩大;③ 3个高温指标变化值均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个指标共同显示的热点区域包括西南地区北部和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部和华北、华中地区的少部分区域,这些地区发生高温灾害的可能最大,同时根据高温日数变化和最高温度变化,东部地区西部发生高温灾害可能也较大,3个指标共同显示的冷点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东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西部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几乎不会发生高温危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CMIP6的中国未来暴雨危险性变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61—2019年全国2 510个气象站点日值降水数据和2030—2100年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12个耦合模式的SSP2-4.5未来情景的降水模拟数据,基于核密度函数分别计算4个重现期(五年一遇、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历史和未来情景中3个年暴雨要素(年暴雨日数、年暴雨量和年暴雨强度)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中国未来暴雨危险性的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国来看,在未来年暴雨日数和雨量呈增加趋势,而年暴雨强度在不同重现期下表现不一样。4个重现期下全国的年暴雨日数变化均值分别为0.36、0.57、0.73和0.92 d;年暴雨量变化均值分别为22.30、36.24、46.92和60.12 mm;年暴雨强度变化均值分别为2.43、0.27、-1.95和-4.86 mm/d。(2)从不同气候区来看,年暴雨量和雨日在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呈减少趋势。4个重现期下年暴雨强度在青藏高原均呈增加趋势,而其他地区以减少为主要趋势。(3)热点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南部是暴雨危险性增加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高温危险性评价是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作。基于过去60年(1961—2020年)的日最高温度数据,选择高温日数、最高温度、高温强度三个指标,逐站点使用核密度函数估算三个高温指标的概率密度函数,计算了四个重现期(即五年一遇、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下的三个指标的取值,进而通过K-means非监督聚类得到各指标下的高温危险性等级分布图,然后将各指标叠加,对我国不同气候区的综合高温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1)从高温日数来看,发生高温可能性最大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华中、华南地区的交界部分;(2)从最高温度来看,发生高温可能性最大的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华北地区,华中地区的最高温度在不同重现期下的增强最显著;(3)从高温强度来看,发生高温可能性最大的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内不同区域的高温强度差异较大,需局部防范高温灾害;(4)随着重现期年限的增长,不同高温指标值均明显增长,高值区域面积逐渐增加。全国高温综合高危险性等级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地区南部、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部,其余气候区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