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的通量模型灵敏度分析及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河流向河口及沿海海域输送的物质通量是一项国际性前沿课题.基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定量分析,应用Global NEWS模型模拟1970-2003年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DIP)的通景,对其不同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情景,对2050年长江输出DIP的通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了大量地下含碳气体释放. 本文基于卫星高光谱数据采用差值法获取了汶川地震前后川西地区含碳气体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后不同含碳气体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 空间分布上,CH4,CO2和CO异常分布于震中附近且受断裂控制明显,与热红外异常特征类似;CO和CO2异常的范围较CH4大,CO除沿断裂带分布外,在四川盆地也大面积出现. 异常出现时间上,CO2异常最早,其次为CH4和CO. 气体来源上,CO2和CH4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沿断裂带释放,在地球内部还原条件下,CH4还可由CO2还原形成;CO异常除了沿断裂带释放和由断裂带释放的CH4氧化生成外,还由四川盆地渗漏的CH4氧化生成. 本文结果可用于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地震前兆观测参数,还为地震热红外异常机制“地球放气温室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地震引起的地质碳排放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IntroductionFor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 we know that the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ve interactive effe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cities. Internationally, there were some relevant researches, …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对该地震进行了震前短临跟踪和震后回顾总结。分析认为:测震学资料存在"同心地震窗"开窗、海原震群事件和视应力高值等异常;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存在海原地电阻率突跳变化异常、固原地电阻率破年变下降异常和热红外短期显著异常。震前短临跟踪工作体现了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对震情判定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卫星高光谱数据讨论鄂尔多斯西缘CH4和CO气体背景场特征和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前后气体异常变化。 结果表明, CH4和CO气体总量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地质背景、 地形地貌影响, 高值区位于银川、 吉兰泰、 河套断陷盆地。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当月, CH4异常沿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呈线性展布, 地震前1周左右, 震中两侧油气田出现CH4异常, 异常幅度达到6倍标准偏差, 与地震引起附近油气田CH4逸出增加有关; CO异常空间分布与CH4基本一致, 时间上滞后CH4异常1周左右, 持续2周左右后消失。 CH4和CO关系密切, CO异常部分源自CH4氧化。  相似文献   
6.
巢湖典型子流域上下游水塘对暴雨径流氮磷去除效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流域上下游环境条件及氮磷输出强度差异出发,探讨上下游水塘对径流氮磷去除的特征及效率,选取巢湖小柘皋河源头流域上下游水塘开展水塘去除暴雨径流氮磷的对比试验,研究暴雨及暴雨间期上下游水塘氮磷去除效率差异及原因,为流域上下游设计不同类型净化塘去除氮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暴雨期,上游径流氮磷浓度高于下游,且颗粒态所占比例上游大于下游,流域上游应作为防治暴雨径流氮磷流失的重点区域;暴雨期,上游塘对暴雨径流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明显,氮、磷去除率分别为74%和52%,且对颗粒态去除效果好于溶解态,下游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去除效果;暴雨间期,上游塘塘内氮磷浓度平均下降50%和20%,下游塘则分别为72%和16%,且均以溶解态去除为主;水塘去除暴雨径流氮磷有一定的浓度适用范围,浓度过低,去除效果不明显;流域部位不同引起入塘径流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差异是上下游水塘对暴雨径流去除效果差异的主要外部原因.流域上游出山口,可以在渗透性好的山前洪积扇上构建深水宽塘,通过增加暴雨径流拦截量和降低流速增强物理沉降作用,实现暴雨径流氮磷的高效去除;流域下游农田区,宜构建水面较大的浅滩湿地,通过延长滞留时间和促进生物活动增强去除暴雨径流氮磷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河流输送泥沙和颗粒态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中的泥沙是河流向河口和近海水域输送营养盐的重要载体,N、P、C、Si等营养盐是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生源要素。按照形态组成,可将营养盐划分为溶解态和颗粒态两类,因此,从方法学上,对河流输送泥沙通量的估算是研究河流输送颗粒态营养盐通量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对国内外河流输送泥沙和颗粒态营养盐通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20世纪50-90年代,估算的全球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范围为8.8~64 Pg/yr(1 Pg=1012 kg),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探讨自然因素对于河流输送颗粒态物质通量的影响;20世纪末-21世纪初,估算的全球河流的入海泥沙通量变化范围在11~27 Pg/yr之间,这一时期除重视自然因素外,还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对于河流输送物质通量及其未来趋势变化的影响。很多研究报道了基于全球尺度上的河流输送泥沙通量和颗粒态营养盐通量模型,并据此估算出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的POC、PN和PP总量分别达170~210 Tg、21~30 Tg和9~20 Tg(1 Tg=109 kg)。但将这些模型应用于某个特定流域还要进行进一步校正和检验。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在河南禹州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的含量,并与磁化率、粘粒含量及碳酸钙含量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Al2O3、Fe2O3、K2O、MgO)含量随土壤地层呈现有规律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Na2O在古土壤层淋失,在黄土层相对富集。深入分析表明,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为风力沉积物,来源于黄河下游泛滥平原的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沉积。在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虽然仍然有沙尘暴发生,但是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层堆积时期,气候干旱寒冷,黄河下游泛滥平原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和沙尘暴强烈,风化成壤作用极其微弱。这些化学成分含量与磁化率相关性很强,表明它们主要受全新世气候与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现状与天目湖保护实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东南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水库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优先保护.然而,水库水环境保护正面临丘陵山区开发强度持续增加,开发方式和空间布局不合理,氮、磷污染及富营养化趋势严峻,缺乏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等众多问题.本文以2000年以来天目湖水库保护实践过程为例,从库体水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削减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天目湖沙河水库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良好湖库优先保护的建议:建立具有部门协调能力的水库管理机构,实行基于湖库水生态目标的水质目标管理,治理丘陵山区茶果园的面源污染,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恢复,禁止上游水源涵养区和临湖地带的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的开发类型与规模,加强湖库及流域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必要的水库水体治理工程,并针对性地制定湖库管理条例.天目湖十几年的保护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流域开发与水库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天目湖水质由快速恶化转为稳步好转,为东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的环境保护探索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field survey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YPC site, Yu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for analysis of content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their variations with XRF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curv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H value distribution, loss on ignition and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ust source of lo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Holocene pedogen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ere revealed.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571154; No.40471119 Author: Li Xinyan (1978–), Ph.D, specialized 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