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200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论青藏高原及邻区板片构造的一个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论述了板块学说提出的过程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疑问,特别是该学说将Holmes(1948)的地幔热对流说作为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而后又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蛇绿岩和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地震测深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论证了本区不存在有大洋中脊扩张成为大洋盆地的新大洋和大洋板块简单的B型俯冲模式,但存在有海底扩张的陆间海和海洋地壳板片(蛇绿岩构造岩片)的仰冲以及大陆岩石圈板片复杂的A型俯冲新模式.新模式不是以地幔对流运动,而是以扩张分离A型俯冲的大陆岩石圈板片与软流圈之间的水平剪切相对运动机制作为它的躯动力.  相似文献   
3.
风稜石发现的经过1961年夏天张文佑在葛碧如陪同下首次于广东省河源盆地北部的步狗岩一带发现了风稜石,随后又同沈以瑗工程师于广州附近也找到风稜石,因之引起了普遍重视。同年秋、冬,我们在研究河源盆地红色岩系构造岩相特征时,找到一些较典型的风稜石标本,并对它们的埋藏层位以及形成时自然环境作了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4.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5.
李荫槐 《海洋学报》1988,10(4):470-480
本文综合分析了东海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航磁和钻探等资料,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缘断裂和北卫—神孤断裂西侧海域盆地的基底大地构造性质和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演化特征均有所不同:西北部海域盆地的基底是华南加里东构造带伸向海域的部分,东南部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老第三系至下中新统具有地槽型的沉积特征,晚第三纪至早更新世时期的造山运动接连发生,盆地中央部分上中新统一上新统也被挤压成一系列的长垣型褶皱和逆断层的伴生,很显然,这里是台东纵谷以西的台湾喜山褶皱构造带向北东方向伸向海域的部分,该带继续向北东方向可延伸到日本西南海域的五岛列岛和朝鲜海峡的对马岛一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