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7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广龙  姜娇  吴小平  欧阳珊 《海洋科学》2015,39(11):126-131
作者于2013年5月至6月调查了位于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资源,共采得陆生贝类63种及亚种(含5个未定种),分别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1个新种,即石钟山弯螺(Sinoennea shizhongshanensis sp.nov),优势种为雪土鸥螺(Georissa niva)、细纹喇叭螺(Boysidia gracilis)、囊喇叭螺(Boysidia dorsata)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区系成分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占总种类数的61.90%。计算了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多样性指数,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为2.205~4.27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960~3.374,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为0.448~0.681。与邻近自然保护区比较,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较为丰富,与其他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Freshwater mussels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zoobenthos and they therefo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standing crop of freshwater mussels in Poyang Lake,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and one of two lakes connected to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from February 2008 to May 2009. Mussels were sampled in hydrolog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sampling areas. A total of 42 species and 13 genera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32 species were endemic to China. Two species, Unio douglasiae and Lamprotula caveata, dominated all sampling areas. The number of genera and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species within each genu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ampling areas. Freshwater mussels were very abundant, with an overall density of 0.28 ± 0.22 ind./m2 and biomass of 4.08 ± 3.96 g/m2. Significant variation observed among sampling areas and among genera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variety of habitats among the areas sampled and to the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freshwater mussels to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oyang Lake and other freshwater lakes in the region are important sites of freshwater mussel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调查的江西铜钹山自然保护区贝类资源,研究保护区内贝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分布规律和区系与动物地理组成,探索该地区内贝类物种组成和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共采得贝类42种及亚种,分别隶属于2纲4目16科28属。其中,淡水贝类15种,分别隶属于2纲3目7科10属;陆生贝类27种,分别隶属于1纲3目9科18属,其中有3种为江西的新记录:小柱倍唇螺(Diplommatina paxillus)、三重真卷螺(Euplecta trifilaris)和小石环肋螺(Plectotropis calculus)。淡水贝类优势种为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e)和小土蜗(Galba pervia),陆生贝类优势种为扁恰里螺(Kaliella depressa)、弗氏巴蜗牛(Bradybaena fortunei)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贝类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22种,占总种数的52.38%。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1949)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对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贝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丛生境陆生贝类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针阔混交林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根据Jaccard公式计算并比较铜钹山与邻近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性系数发现: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较丰富;与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系数较高,为23.33%,与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为6.45%,并对其相似性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入侵中国的扩散动态及潜在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spp.)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并且对人类健康形成致命的威胁.其中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通过收集福寿螺分布数据绘制分布动态图,重建福寿螺在我国的扩散动态,明晰福寿螺的扩散方向和扩散速度.扩散过程表明福寿螺在中国南方的分布区将会继续扩大范围,有进一步向北扩散的趋势,扩散速度持续增长,未来可能在南方形成全面入侵格局.使用气候和海拔数据变量构建最大熵模型,预测福寿螺的潜在分布区和影响福寿螺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结果显示: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已成为福寿螺的高分布区,其危害十分严重;上海、湖北、湖南、四川、西藏、贵州、重庆和云南为中分布区,但也具有较高的潜在暴发风险.环境变量分析显示:年均温度是影响福寿螺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变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测了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度,AUC平均值为0.97,说明预测结果准确,可信度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福寿螺在我国的扩散趋势预测、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种淡水贝的摄食率和耗氧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淡水贝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河蚬、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和耗氧率.摄食率的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耗氧率的测定采用winkler碘量法.结果表明:温度对4种贝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到一定温度时达到最大值;以单一藻类为食时,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最大,4种贝对栅藻和微囊藻均无选择性,其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当以混合藻类为食时,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和河蚬的摄食率均大于以单一藻类为食时的摄食率,而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则受到了抑制.用双曲线模型OC=DO/(K1 K2×DO)评估贝类对低溶氧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的控氧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许氏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态生理学方法研究了水温和体质量对许氏帆蚌(Hyriopsis schlegeli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育珠蚌养殖生理生态学提供基础资料。用生化培养箱控制水温,winkler碘量法、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9~30℃)条件下,许氏帆蚌的耗氧率为2.504~6.76mg/(kg.h),排氨率为1.963~5.689mg/(kg.h),其中耗氧率和排氨率在27℃达到最高值,30℃均开始下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许氏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成正比,而与体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湖泊淡水贝类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录了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110种,其中腹足类10科56种,双壳类5科54种,并对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贝类的区系、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太湖蚌类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10月对太湖全湖8个湖区129个样点的蚌类进行调查,分析蚌类的物种组成、现存量、空间分布及历史变化.共采集到蚌类704个个体,隶属8属14种.全湖蚌类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4.169±9.337 g/m2和0.164±0.386 ind./m2;各湖区蚌类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差异较大,东部沿岸区生物量和密度最高,分别为14.975±16.743 g/m2和0.577±0.758 ind./m2;湖心区生物量和密度最低,仅为0.727±1.622 g/m2和0.029±0.071 ind./m2.扭蚌(Arconaia 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为太湖现阶段的优势种.基于蚌类平均密度的聚类分析,8个湖区分为3类.与历史数据相比,太湖蚌类资源呈明显衰退趋势,现状不容乐观,需加强对太湖蚌类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流域蚌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的筛选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DNA技术是一种非侵入、高灵敏、高效率且对环境无破坏性,对生物体无损伤的调查工具.为了筛选适合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本研究通过对鄱阳湖流域24种常见蚌的基因组DNA进行普通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筛选了11对引物(设计了9对通用引物及从相关文献中引用了2对引物),结果显示引物cyt b和16S rRNA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高辨别度.进一步用环境样本(n=6)并结合传统采样技术对这2对引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引物16S rRNA共注释到蚌科物种6属8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26.69%;而使用引物cyt b共注释到蚌科物种4属6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6.60%.引物16S rRNA更适合用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且同时使用多对引物,可增加可信度和检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