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MW6.3地震.本文利用震后2008年10月26日至2010年8月22日的16期ENVISAT ASAR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误差校正与MInTS(Multiscale InSAR Time Series)技术提取高精度的震后形变场,利用SDM(Steepest Descent Method)方法反演断层震后余滑演化过程,并分析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雄MW6.3地震的近场震后形变场主要位于断层西侧,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衰减规律;震后余滑主要集中于断层中南段深0~15 km区间,最大的余滑量约0.07 m,位于断层深约9.28 km处,滑动角约-103°;震后余滑引起的地震矩能量M0与矩震级MW在时间演化上具有指数函数递增规律;当剪切模量μ=32 GPa,震后665天余滑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约为1.92×1017N·m,约占同震滑动释放地震矩的4.8%,相当于矩震级MW5.46;虽然震后余滑已经延伸到断层浅部0~5 km区间,但由于余滑量相对较小,没有改变同震滑动在断层浅部区域的滑动亏损现象,这可能是2010年11月30日该区域又发生MW5.3级余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业务体系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高分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项目的进展.该项目针对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发展的应用需求,在整合地震行业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遥感数据在地震构造调查、地震监测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应用的关键技术,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建设高分遥感地震业务应用示范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从以往分散的科学研究提升到一个业务化应用的状态,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3.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LOS向隆升形变量约+36.5 cm,沉降形变量约-66.5 cm。于田地震以NNE向正断层破裂为主,并伴随左旋走滑运动,西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上盘(沉降盘),东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下盘(隆升盘)。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特征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观测模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邵叶  申旭辉  洪顺英  戴娅琼 《地震》2011,31(3):37-4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本文利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搭载的ALOS PALSAR获得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分布特征与其发震断层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特征一致;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61.4c...  相似文献   
5.
拉萨那林拉卡断裂带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萨地区最主要的一条晚更新世活断层为那林拉卡断裂带,是走向NWW、倾向SSW、高陡倾角的左旋逆走滑断层,全长33km。通过对该断裂带的研究,发现其从晚更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并在地表保留了断错地貌现象。其中,在次角林西沟及谢村最为明显,断层错断河流、山脊、阶地等地质体,形成断头沟、断层陡坎等断错地貌,并且两处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位错分别为54~87m和20~67m。通过对断裂带上4个探槽的研究,发现距今约7万年以来,沿那林拉卡断裂带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各次事件的大致发生年龄为距今68.53,54.40,<41.23,21.96,9.86ka,事件平均复发间隔为14.67ka。由于探槽有限,并且各探槽揭露出的地震事件有限,没有一个探槽能完全揭露5次事件,因此文中对一些事件上下限年龄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SRTM-DEM的阿尔泰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SRTM-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并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表坡度 及地形剖面等分析手段,对阿尔泰山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阿尔泰山脉平均海拔约1 790 m,平均坡度约21° ,其高海拔与高坡度的现代地貌特征,主要与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有关; 山脉严格受到以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与控 制,其发育的构造地貌单元基本上呈北西走向特征; 山脉阶梯状地貌特征明显,共发育5级剥夷面,不同级剥夷面所处的海拔不一 样,同级剥夷面具有东北侧高于西南侧,山脉东、中段高于西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阿尔泰山东缘主要活动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采用遥感资料,对阿尔泰山东缘的主要活动断裂———科布多(Hovd)断裂与哈尔乌苏湖(Har-Nuur)断裂进行研究,从地貌特征上对断裂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初步研究表明阿尔泰山东缘的活动断裂规模、滑动速率和强地震活动并不弱于其西南缘。其中科布多断裂走向NNW,右旋走滑,长约600km,中更新世(Q2p)以来最大水系右旋位错约9.0km,滑动速率可达3.8~12.3mm/a,平均滑动速率约7.8mm/a;哈尔乌苏湖断裂走向NNW,右旋走滑,长约480km,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增强,第四纪洪积扇上发现有最新的断裂迹象。阿尔泰山东缘的新构造运动与强地震活动,除了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局部地区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地壳的抬升与拉萨河的向南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拉萨地区在近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与NWW向的主构造格架断裂走向相一致,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沟谷沿南北方向相间分布。自分水岭附近的山顶剥蚀面至盆地,坡度由平缓、较陡、平缓逐渐过渡,反映了山顶剥蚀区、强剥蚀区、堆积区的依次变化,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气候控制的地貌剥蚀、堆积过程。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拉萨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整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掀斜,造成北侧剥蚀较强,下游河流得以携带更多的泥沙物质,北侧冲、洪积扇汇入拉萨河的物质较南侧多,加之地壳自北向南的掀斜,使得拉萨河拉萨段向南迁移,堆龙曲河口冲积扇也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9.
陈正位  谢平  申旭辉  曹忠权  洪顺英  荆凤 《地震》2007,27(3):131-138
热隆盆地是亚东-谷露裂谷系南部,由宁金抗沙西麓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根据野外地质调查、遥感(R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盆地内发育有三期洪积扇,形成时代分别在中更新世中期(第一期)、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第二期)、晚更新世晚期(第三期)。这三期洪积扇的发育分别对应于间冰期和间冰阶的高温大降水时期,表明在第四纪以来,由于间冰期与间冰阶期的到来,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地表径流作用增强,先成洪积扇被破坏,新洪积扇形成。盆地内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剥蚀程度自北向南减弱,表明在整体抬升的背景下,由于宁金抗沙西麓断裂的活动,使得盆地北部基岩抬升速率大于南部,形成自北向南的掀斜。  相似文献   
10.
孙凯  孟国杰  洪顺英  黄星  董彦芳 《地震》2020,40(3):15-27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 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 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 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 矩震级为MW5.9, 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20 km, 震源深度约9.4 km。升降轨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在断层两侧呈现形变特征差异, 最大沉降量分别是8.34 cm(升轨)和4.23 cm(降轨), 最大抬升量分别是5.5 cm(升轨)和7.5 cm(降轨); 发震断层走向为302°, 倾角为43°, 平均滑动角为50°, 断层面最大滑动量达到0.28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