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应用区域地震台网1981-2011年的地震到时资料,对新乡及邻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结果显示:0~4 km深度层位的速度分布基本反映出了研究区浅部地形的分布特征,凹陷盆地速度低,山脉位于速度的过渡区,隆起区多位于高速区,横向速度分布差异较大;其余各深度层速度横向分布存在非均匀性,与地形分布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速度剖面整体显示区域地壳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分层,上地壳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速度横向起伏变化较大,局部地区呈现上隆或凹陷状;根据速度的分布差异,以及所勾画的深部断裂的轮廓展布,对该区的深部构造有了较深认识:汤西断裂、汤东断裂显示错断较深,倾角较陡,有延伸到中地壳底部的趋势;郑州-开封断裂带、新乡-商丘断裂,与人工地震剖面相同位置处及地质剖面有着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邯邢地区高岭石、伊利石粘土矿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的7个层位.矿体主要呈层状产出,厚度变化较大.矿石主要由片状高岭石组成,次要和少量矿物为绢云母、石英、黑云母等.矿床成因包括沉积矿床(如石炭-二叠系高岭石伊利石粘土矿)、风化残积矿床(如软质高岭石粘土矿床).该地区可划分出临城竹...  相似文献   
4.
基于初至P震相较易辨识、读取误差小、有效震相丰富等优点,提出联合Pg与Pn震相到时数据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11次)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较浅,这也是此次有感地震震感强烈的原因之一.然后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分别计算了双层和4层地壳速度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并与双差定位所得深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较双差定位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但前者得到的震源深度较之后者略深;对于双层与4层地壳速度模型,二者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基于可靠区域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可以应用于震源深度的计算,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另外,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的主震深度为7—8 km,最大余震深度为6 km,根据银川盆地的速度成像结果可知,主震和最大余震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下部;其余地震的震级偏小,多集中于3—5 km深度,主要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顶部或基底覆盖层内.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震后应急流动台阵和青海台网部分固定台站观测数据,采用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玉树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和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整体沿北西向玉树-甘孜断裂呈条带状分布,长约120 km;以隆宝镇为界,呈现两段不同的分布特征;震区上地壳速度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沉积层厚约6~7 km,壳内存在厚约为7~8 km的低速层;地震多发生于低速层上方即高、低速过渡区域,区内多条断裂走向与高低速过渡带一致.  相似文献   
6.
莘海亮  张元生  郭晓  李稳 《地震研究》2008,31(2):129-133
利用遗传算法对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分布集中,两次主震主要沿着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分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15 km范围内,平均深度为12.1 km;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所组成的大黄山隆起区前缘逆冲断裂,其中民乐-永昌隐伏断裂西段的NWW向局部断裂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东段局部断裂,走向NNW,倾向SW,倾角约为60°.  相似文献   
8.
近日,民权县龙塘国土资源所的工作人员李忠杰和栗广启,在驻村帮扶汤庄防控手足口病工作期间,及时制止一起焚烧麦茬行为,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数字地震数据的处理研究—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在频域中真实地面运动的复原问题,借助于一个稳定的六阶带通滤波器可使地震仪反演系统趋于稳定,最后由关分方程递归求出真实地动位移,结果表明,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仪器其原始响应不同,但由其复原的真实地面运动结果却有相当好的一致性。这证明了所采用的复原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口群是一套沉积-火山岩地层,分布于皖赣交界地区祁门—潜口—歙县断裂带以北,是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上部浅变质基底。历口群邓家组夹层玄武岩与铺岭组玄武岩具有大陆弧型玄武岩的REE配分模式((La/Yb)N=2.97~4.47)和微量元素模式。邓家组夹层玄武岩与铺岭组玄武岩的里特曼指数分别为0.029~2.203和4.304~6.538,表明两者是同期不同阶段的产物。历口群邓家组、铺岭组、小安里组界面清晰,形成过程连续,应该合并为一个组,仍称为邓家组,铺岭组作为邓家组上段,小安里组作为邓家组顶段。历口群邓家组中段上部夹层玄武岩用LA-ICP-MS法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804.2±7.4) Ma。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表明玄武岩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1 837~0.282 076,εHf(t)为-15.9~-7.0,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_{2}}$)为2.16~2.68 Ga,意味着岩浆源区受到了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代表着裂解中期阶段结束,岩浆活动发展至地表。历口群的沉积特征表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属于被动型裂谷盆地,俯冲板块的回撤为其主导因素,Rodinia地幔柱活动对大地构造的演化有明显影响,裂解的形成是板块活动与地幔柱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