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OFWETLANDSINTHEFOURLAKEAREAOFJIANGHANPLAINCaiShuming(蔡述明)(InstituteofGeodesyandGeophysics,theChine...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全新世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结合孢粉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揭示了全新世以来洞庭湖演变的六个阶段:(1)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为河湖切割平原;(2)中全新世早、中期(8000—5000a B.P.)是湖泊扩展时期;(3)中全新世晚期(5000—3000 a B.P.)四水复合三角洲发育,湖沼洼地零星分布;(4)商周至秦汉(3000—1700 a B.P.)四水分流间洼地湖泊和沼泽广布,汛期河湖水体相连;(5)魏晋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逐渐发展至鼎盛阶段;(6)19世纪中叶至今,三角洲迅速推进,湖泊逐渐萎缩。研究认为这种发育演化过程与区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GIS技术在洪湖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GIS技术,探索了洪湖环境的近期变化及其机理,以空间的、定量的形式,展示了与修建隔堤、分割湖区、围湖垦殖及水位控制等人为活动因素相联系的湖泊环境变化效应和过程,分析了湖中挺水植物分布的动态变化与趋协。这项工作进一步表明了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在湖泊环境变化的监测、评价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功效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2600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的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神农架大九湖沼泽泥炭柱状样提供了分辨率为25a的约2600a来的气候变化记录。对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参数测量、X射线荧光分析(XRF)、孢粉鉴定和统计建模,结果表明,大九湖气温的变化曲线与竺可桢中国东部的物候温度曲线以及格陵兰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大体一致,与青藏高原东部希门错湖泊沉积物温度代用指标的变化曲线也十分相似。特别是550—1300AD间的相对温暖期,与竺可桢首次提出来的中国东部隋唐温暖期(约600-1000AD)和欧洲的中世纪暖期(930-1240AD)在时间跨度上大致对应。可划分为4个阶段:(1)600BC—550AD,气候相对冷湿;(2)550—1300AD,气候相对凉干;(3)1300—1900AD,气候又转变为冷湿,其中最冷期1400—1900AD可与欧洲的小冰期对应;(4)1900AD至今,气候又开始转向相对凉干。同时发现低频磁化率χlf与铁元素含量之比(χlf/Fe)的变化曲线与利用孢粉分析数据恢复的大九湖气候变化曲线对应得很好,特别是二者都清晰地显示了500—1300AD为一相对暖期。这预示着χlf/Fe可能是泥炭剖面的一个更好的气候记录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蔡述明  周新宇 《地理科学》1996,16(2):129-136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是中国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平原湖区带来了“鱼米之乡的”美誉,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带,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湿地资源与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6.
从岩相特征和孢粉组合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区域自然地理背景 洞庭盆地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总面积18,780km~2,周围群山环抱,中央为辽阔的冲积平原。自湖盆周围向中心地带,低山、丘陵、阶地、平原呈层状分布,逐级降低,明显地可分为三至四级。盆地中心则为多级阶地和50m以下的冲积平原。这里河湖密布、堤垸交错、地势低平,主要是长江及其支流湘、资、沅、澧诸水形成的泛滥平原。整个盆地的  相似文献   
7.
洪湖湿地抗渍蓄洪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飞  蔡述明  杜耘 《湖泊科学》2003,15(Z1):243-248
鉴于洪湖湿地为渍涝灾害的多发区,并在江汉平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认识洪湖湿地的抗渍蓄洪能力.建立洪湖湿地的TIN模型以分析该区的抗渍蓄洪能力,并分别计算出洪湖湖泊的调蓄能力和整个洪湖湿地水位同蓄水面积及蓄水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TIN模型与2001年的LandSat-ETM+遥感图像的叠加分析,统计出不同湿地类型的平均高程.依此计算出23. Ini高程线为水稻田的耕作线,由此推算出水稻基本不受影响条件下洪湖湿地的调蓄容量为1.087×109 m3.并提出在该区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减灾决策体系的建议,以便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蔡述明  杜耘等 《地球科学》2001,26(6):643-647
洪涝灾害的防治是长江中游地区急需解决的首要环境问题。讨论了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深层次成因,探讨了运用“3S”技术建设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与决策系统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试验区建设的结构流程。以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为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湖泊沉积物的化学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汉东  蔡述明 《地理科学》1997,7(4):323-328
通过对江汉平原洪湖、长湖、东湖和沙湖4个代表性湖泊沉积物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江汉平原湖泊的演化特点及工类活动的影响的程度,指出江汉平原湖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已超过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史载,江汉-洞庭平原在秦汉以前,迟至隋唐,曾经是一个相连成片的浩瀚内陆湖,后经长江及其支流湘、资、沅、澧、汉的泥沙淤塞和分隔,逐渐形成现今的内陆三角洲和众多的湖泊,是有汉江三角洲和洞庭平原之称。有些地质地理学者认为,这个大湖早在史前时期就存在。有人认为:“这个大泽在白垩纪显然就已经存在”。有的学者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