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过去的一年里,南加州地震中心的外勤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加州科学中心的活动和计划.科学中心位于设在南加州大学内的南加州地震中心办公室所在街区对面的展览公园(Exposition Park)内.这些计划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最近业已启动,主要展示南加州地震中心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
4.
以“整体观”视野探讨了2001年1月至2007年10月世界地震活动的频度涨落带来的震兆信息与强震活动之间有无“时序对应”或场源结合的“对称填补”现象。精细地类比探讨后,发现采用过去的方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究其根源可能在于以往讨论的“整体观”范畴要小于全球性范畴,而属区域性的概念使然。  相似文献   
5.
摩擦熔融和流体增压在大地震破裂动力学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摩擦应力σf下的断裂,温度随着σf和震级Mw而增加。如果加热带厚度w为几个毫米的量级,那么对于Mw=5~6的地震,即使是中等的σf,温度升高△T也会超过1000℃,同时熔融很可能发生,并减少断裂过程中的摩擦。如果断层带中存在流体,对Mw=3~4的地震来说,一个100℃~200℃的中等的△T就会增加足够的孔隙压力,而明显减少摩擦。通过平均微观状态中的应力,可使应力微观状态同宏观地震参数如地震矩M0及辐射能ER联系起来。由于热过程仅对大地震起重要作用,因此小地震和大地震的动力学可能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反应在观测到的标定能量e^~=ER/MR和M0之间的关系上。大地震观测到的e^~要比小地震观测到的e^~大10~100倍。成熟的断层带,如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处于比较中等的应力水平,但是板块内的应力可能却很高。一旦滑动超过阈值,失控破裂就会发生,这样就可以解释在某些成熟断层带观测到的震级-频度间的异常关系。热控制的滑动机制将产生一种非线性特征,在一定环境下,这种滑动特征即使是在同一位置上,也会因地震的不同而不同。同样,大地震期间的滑动速度也要比从小地震推断出的滑动速度快得多。  相似文献   
6.
在30.1°E和30.8°E之间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系,从平直段到释放弯曲段,其b值从1.1上升到1.7。GPS资料对这个弯曲段的扩张特性给予了证实,观测到的扩张速率为0.3μ应变/a。在该区域断层面解从大量右旋走滑变为弯曲段中部的带法向分量的斜向滑动,这与拉张盆地构造相吻合。我们认为,由于切向和法向断层运动的叠加,地壳体高度破碎,相当于一个短的平均裂纹长度。由于现存裂纹上的低正应力,摩擦滑动被认为是地震活动产生的主要机制,引起b值升高。研究区中的最低b值(b~0.8)是在断层弯曲段和毗连段之间的交汇处发现的,这个地段恰好穿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的震中。沿几何障碍体的地震活动数值模拟预示着,在这个交汇处有局部应力集中。因此,b值最低的场地被认为是大地震最容易发生的地方,这个结论被伊兹米特地震所证实,震中离预测位置约13km。在1992年年初,沿断层弯曲段的中部和西北部空间平均b值开始上升,并且对应一个强烈的水平拉张期。由于1992年没有记录到任何大地震,因此假定这种异常拉张和应力的相关变化是由无震断层滑动引起的。根据可使用的地震构造信息,计算出了因深处缓慢位错而造成的地表位移。GPS资料通过深度为10km、等效震级M_W=5.9的正断层震源而得到很好的解释。不同孕震深度的应力变化也计算了出来,基于的假设是偏应力和平均应力下降而库伦应力变化为正的地段最容易观测到b值上升,也就是说,断层已接近破裂。对于右旋走滑断层,满足这种应力条件的地点是b值上升最大的地方。伊兹米特地震的地表破裂仅同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已知断层迹线有关。沿断层弯曲部分,地表破裂从地图上标示出的断层迹线脱离出来,贯穿推测的1992年慢地震引起的正库伦应力变化区域。最大地表滑动(5m)是在最大库伦应力变化(~3bar)场地附近观测到的,这表明1992年的慢地震可能已部分地松开了其后发生的伊兹米特地震的破裂面。我们认为,沿复杂断层弯曲部分观测到b值的明显变化可用来描述构造形变在时空上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7.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