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大气稳定状态,为通量计算提供依据,利用2003-2004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涡度相关法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内大气的稳定度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稳定度参数(z/L),并对大气稳定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大气稳定状态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昼间不稳定状态占优势,晚上以稳定状态为主;在早晨和下午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频率分布易发生变化,导致中性的大气稳定状态更容易出现;而各大气稳定状态的频率分布年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大气不稳定状态出现频率以雾凉季最高、干热季最低;稳定状态出现频率以干热季最高、雨季最低;中性状态出现频率以雨季最高、雾凉季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不同季节多种形式热储量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利用该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常规气象和生物量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从2003年1月1日起到2004年12月31日两年内所有晴天条件下的空气显热和潜热、林冠热储量、光合作用耗能以及热流板之上的土壤热储量在雾凉季、干热季和雨季期间的数值大小、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净辐射的比值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各季节空气显热和潜热、林冠热储量以及热流板之上的土壤热储量值均是在昼间变化幅度较大,而夜间很小;各季节空气显热和潜热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其他形式的热储量;总热储量的绝对值是干热季时最大,雾凉季时最小,雨季则介于两者之间.昼间空气显热和潜热、林冠热储量、光合作用耗能以及热流板之上的土壤热储量与净辐射的比值在各季节普遍呈现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空气显热和潜热与净辐射的比值较高,而林冠热储量、光合作用耗能以及热流板之上的土壤热储量在净辐射中所占比例都很小,最大值均不超过3.5%.昼间总热储量与净辐射的比值在1200前较大,且季节间差异明显,1200后都小于10%,且季节间差异较小.计算热储量数据后,各季节能量闭合程度均有所提高,表明这一能量形式不可忽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观测得到的该热带季节雨林的能量闭合程度不高,需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过程,并为其他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和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温度、辐射等常规气象的测定,对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表现出和其它热带雨林不同的特征,在干季(11~4月)的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为负值,森林生态系统呈现碳汇效应;而在雨季(5~10月)表现出较弱的碳源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白天呈现碳汇效应,而夜间为碳源效应,并且干季昼间碳通量较大;雨季较小;夜间则呈现相反趋势.林冠植物在昼间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对昼间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较大的贡献;林冠和植物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与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林内近地层碳通量仅在于热季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内不同覆盖状态的地表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地表碳通量同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碳通量是导致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呈现特殊分布的主要因子;另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凋落物量、凋落物分解速率、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初步的统计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大气间碳通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汇/源效应,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较弱的碳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