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4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南北地震带,在卫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上对应明显的正负异常梯级带变化特征,沿着异常梯级带分布多条深大断裂,属于构造单元的边界区域.本文利用重力导纳分析方法,计算了该区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背景场;通过与Airy模型和弹性板模型的均衡重力异常特征对比,结合地震活动性分布特点,评价均衡重力异常计算结果和选择计算...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大地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著关系.目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三维倾斜台阶模型人手,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并对异常进行变换,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震源机制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断层破裂面以北西向为主,与昭通断裂带近乎垂直.本文基于三维重力反演技术,采用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Moho面深度模型联合约束,反演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鲁甸地震震源区南北两侧块体运动受到昭通断裂不同程度阻隔,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昭通断裂北段地壳物质运移的阻挡能力相比南段更强.通过进一步调查距离震中较近的流动重力测点的点值变化发现,从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大海村(P1)重力点值减小,减小幅度达到19 μGal,而位于昭通断裂东北侧的江底(P5)重力点值同期变化显示为增加,其他距离较远测点在震前重力变化不明显.综上结果对鲁甸地震的成因机制给出了初步解释.本文结果对于认识孕震区深部结构及地球物理场时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对识别与局部重力变化有关的地震前兆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资料确定LCR重力仪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台LCR重力仪在首都圈重力网同步观测的大量实测数据,根据其中2台(G570,G596)的基本参数,解算另一台仪器(G147)的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由于该方法联立的误差方程较多(达934个),提高了解算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LCR147仪器格值线性参数k=0.999 380,比一般的LCR仪器小0.001,且在周期T3=7.88和T5=70.94处存在明显的周期误差,幅值分别为A3=10.2×10-8m/s2和A5=6.3×10-8m/s2;将本文计算的重力仪线性格值与周期误差参数,运用于首都圈重力地震监测的资料处理分析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观测精度,而且对提高重力变化的可信度,削除虚假重力变化信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从介绍白家疃台站的 Geodynamics TRG—1型潮汐重力仪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系统入手,对所记录到的1999.6~2002.6期间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长达3年、变化幅度为130×10~(-8)m·S~(-2)的重力变化可能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力异常分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在此基础上使用这些方法对同一组理论模型数据进行试验, 优选出异常分离效果较好的优化滤波法对芦山地震震区重力异常特征进行分析, 初步认识此次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 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龙门山断裂带在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中反映为一条近北东走向的显著重力梯度带. 该梯度带在天全附近分为两支, 芦山地震震区靠近重力梯度带分叉处, 且MS≥3.0余震同样呈近北东向展布, 与梯度带走向基本一致, 认为此次强地震的发生与重力梯度带下的深部结构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芦山地震震区浅部结构与深部构造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构造复杂及地壳深浅部耦合关系较差, 说明此次强地震的发生受浅部和深部构造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京津唐地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重力测量组在1981年7月用三台 LCR 重力仪建立了重力测网.测量精度优于100nm/s2.文章描述了京,津,唐地区重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增加了约1000nm/s2,天津是沉降中心,每年平均沉降约7——8cm.在其它台站,如堂二里,霸县等地重力值也逐年增加,但其幅度小于天津.重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1985~2003京津唐张地区重力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京津唐张地区1985~2003年详实的重复重力测量资料,重力变化的图像显示该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测网南部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重力增加,增加幅值在(100~300)×10~(-8)m·s~(-2)之间,从可搜集到的高程及地下水资料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流体而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测网北部山区重力趋势性减小,19年减小幅值约30×10~(-87)m·s~(-2),与香山绝对重力点的变化量相当,高程及地下水对此种趋势的影响不大,大面积山区继承性、同步性的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地表重力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重力变化的明显特征是1990年6月至1994年6月间有一重力的快速下降然后上升过程,这可能是与1995年10月滦县 M 5.9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相比之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重力趋势的影响较微弱.  相似文献   
9.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获得的1998-2005年4期重力场变化观测资料,结合EGM2008的重力场模型作为区域背景场.对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位场延拓和空间求导等方法,对震前的质源体边界特征进行跟踪和估定.同时,尝试利用一种应用空间相关性加权分析方法给出地震危险性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六台非零位输出的TRG-1型潮汐重力仪进行摆位与标定常数的关系的实验。通过仪器对标定脉冲的响应的研究,确定各台仪器灵敏度和格值随摆位变化的关系函数。发现用变格值处理数据可以有效地消除摆位对潮汐因子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