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2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江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在2001年1月-2010年7月记录到43次高质量数字地震波形,采用Atkinson(1992)和Moya(2000)的方法,反演得到江苏地区的介质非弹性衰减特性和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2.
介绍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软件功能及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工作中的应用,该软件实现了实时数据的收集,对地震三要素快速准确地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能量场的概念,将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场,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研究江苏及邻区自197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中小地震(2.1≤M_L≤4.5)能量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典型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前7个典型场的展开精度为0.9244.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能量场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下扬子块体的苏中、苏南地区及南黄海海域的地震背景能量值高于其他地区;从典型场的分布来看,该区域对研究区能量场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前6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大部分中强震之间在时间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中段中上地壳介质非均匀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东省和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24个台站的269个小震记录, 采用散射S波包络展宽法对郯庐断裂带中段中上地壳小尺度介质非均匀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中段中上地壳介质呈现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 该断裂带为不同强度、 不同尺度介质非均匀体分布的边界; 强弱介质非均匀性边界往往与深部构造发育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中强震孕育与强弱非均匀体的分布有关, 地震多发生在强弱非均匀体的过渡带上. 郯庐断裂带中上地壳介质非均匀分布特征可能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深部构造及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及邻域1990—2012年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包括部分人工爆破和塌陷事件。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爆破和塌陷事件震源深度均有明显改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5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结构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速度和泊松比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中上地壳介质结构的分段特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由南至北可以划分为三段,即庐江以南段、庐江至郯城段及郯城以北段,郯城以北段又可细分为郯城至五莲及五莲以北两个亚段.庐江以南段、郯城以北段地壳介质速度和泊松比呈现相对高值,庐江至郯城段地壳介质速度和泊松比呈现相对低值,郯城至五莲亚段地壳介质速度和泊松比都明显高于五莲以北亚段.各段的边界为地壳速度和泊松比的梯度带,区域性断裂构造、中强地震多沿此梯度带分布.地壳介质速度和泊松比梯度带往往与深部物质的运移有关,这可能是构造活动、地震孕育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地震烈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用该方法模拟计算了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震源区内156个虚拟观测点的地震动,并通过内插值的方式得到此次地震的加速度场分布情况;随后依据峰值加速度统计方法和模糊评定方法,分别计算此次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烈度划分方法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都基本一致,但模糊评定方法的划分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年至2008年苏中沿海地区射阳地震台和海安地震台记录到的100 km范围内ML2.0以上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模型,采用不同的固定流逝时间,计算了该区域的尾波Qc值.结果表明:该区为尾波Qc值低值区域,随着流逝时间的增大尾波Qc值也变大;在2006年11月份东台ML4.1震群和2007年5月6日响水ML4.0地震前尾波Q0值有明显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地区2009-2015年地震记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比原有定位精度有了较好的改进,地震序列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从平面分布上看,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从震源深度分布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深度有明显收敛,大多集中在5~20km,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不同时期发生的几个震群地震构造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地震序列的走向、是否产生新的断裂带、与原有断裂带走向是否一致等问题),认为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包含邻区共享台站)7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49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对江苏地区的非弹性衰减Q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研究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平均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272.1·f~(0.5575),并用Moya方法计算并得到了研究区内63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江苏境内25个地面基岩台的场地响应为1~20Hz,放大倍数基本在1附近波动,符合基岩台基的特征。14个井下台站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根据Brune模型计算并获得了江苏及邻区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58个M_L2.5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近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和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应力降的关系不明显,且应力降与震源尺度的关系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