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水平井的水平段信息无法直接应用到地震反演中的问题,以委内瑞拉地区从式水平井开发为主的A区块为例,提出水平井正演模拟与直井约束地震反演相结合,通过同位协同克里金融合的方法,实现水平段有效信息在地震反演中的应用,精细刻画了砂岩储层及薄泥岩隔夹层的空间分布,提高了地震反演体的预测精度与可靠性.研究成果应用到12口新开发井的井位设计和开发部署中,全部钻遇砂岩储层,砂岩厚度钻遇符合率为89%,泥岩隔夹层厚度钻探符合率达78%.应用水平井信息提高精度后的地震反演数据体为研究区重油项目的开发方式优化和后续储量复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美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斜坡带发育的白垩系Napo组高伽马特征的UT海绿石砂岩段是成熟探区新发现的隐蔽含油层段。本文分析了海绿石砂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点,并结合烃源岩评价与石油空间分布探讨海绿石砂岩油藏的成藏特征。海绿石粘土矿物以颗粒形式存在,与石英共同构成海绿石砂岩的颗粒组分,海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具有双峰特征,束缚水含量高,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类型,孔隙类型主要是剩余粒间孔。海绿石砂岩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长石碎屑颗粒发生溶蚀作用,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发育,结合泥岩低的I/S混层比和高的最高峰温值Tmax,指示海绿石砂岩层段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的产物。与海绿石砂岩油藏紧邻的大面积分布的Ⅱ1腐泥型成熟烃源岩就是缓翼斜坡带的生烃中心,大面积连续发育的海绿石砂岩与之构成优越的源储组合,有利于上生下储式成藏。海绿石砂岩油藏表现为近源性、成藏晚期性等特点,规模发育的海绿石砂岩储层得以成藏的主要运聚机制是体积流和扩散流运聚机制。这对盆地其它油区同类油藏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美前陆盆地斜坡带圈闭规模小、热带雨林地貌勘探投资大、丛式平台优选难的问题,以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TW区块为例,在圈闭地质风险评价后,进行平台控圈闭群经济性评价,最终实现丛式平台优选评价。评价方法流程包括:1)圈闭地质风险评估和圈闭资源量评价(传统六要素评价);2)丛式平台经济评价,设计N个平台(每个平台控制圈闭不同),对单一平台控制范围内的圈闭进行经济性评价,包括投资(钻井、平台建设、道路及管线建设、射孔费用、地表植被复原费等)和收益(原油出售),剔除没有经济价值的圈闭后重新对单一圈闭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直至单一平台内所有圈闭均具有经济价值;3)丛式平台和圈闭优选:根据单一平台控制圈闭总经济价值大小,优选出最优的丛式平台,按照经济价值大小对最优平台控制圈闭进行优选获得圈闭排序;4)新一轮平台和圈闭优选,删除已选出的圈闭后重新进行步骤2)—3),最终获得研究区的平台及圈闭优选排序。运用该方法提出TW区块平台建设和圈闭钻探建议,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南美北部前陆盆地重油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各盆地重油成藏的主控因素,探讨其勘探前景。南美北部前陆盆地重油的烃源岩为上白垩统浅海相泥岩,储层为白垩系和第三系浅海-三角洲相砂岩。重油成藏具有平面上呈带状分布、生烃条件优越、主要储层单一、埋藏较浅、运移距离长、以非构造油藏为主和稠变作用强的特征。重油成藏在宏观上受烃源岩、构造背景和稠变作用的控制。各盆地的主控因素又稍有不同:EV盆地的成藏主控因素为运移通道和中新统砂岩的分布;LB盆地为渐新统砂岩和局部盖层的分布;POM盆地为上白垩统砂岩和区域性盖层的分布。研究认为,南美北部前陆盆地的重油成藏条件有利、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对于未来的重油勘探,以LB盆地的勘探潜力最大,EV和POM盆地次之;以第三系为主要勘探层系;以前陆斜坡带深度范围为61~2 667m的构造-地层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美洲2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了南美洲的油气地质特征:①发育两个时代、两种类型的烃源岩;②储层类型单一,油气集中赋存在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两个层系中;③发育4种成藏模式,即西缘前陆盆地发育陡坡短距离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缓坡长距离侧向运移成藏模式、东缘被动陆缘盆地发育盐上"断层+盐刺穿"运移成藏模式和盐下"烃源岩内浊积砂体+潜山"运移成藏模式;④油气分布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的规律。同时,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完成了南美地区资源评价。预测南美洲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214 065MMBOE。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缘海上被动陆缘盆地群和西缘陆上前陆盆地群两个领域。东委内瑞拉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是预测资源量较大的4个盆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美东缘13个被动陆缘盆地系统解剖,总结了南美东缘盐岩发育特征:平面上盐岩主要发育在中部7个盆地中,发育薄层区、过渡区和厚层区等3种类型盐岩发育区;纵向上发育在白垩纪Aptian时期,发育时间先北后南;主要发育3种盐构造类型——整合型(非刺穿)盐构造、不整合型(刺穿)盐构造和过渡型盐构造,对应发育8种油气圈闭类型。分析了盐岩的发育对南美东缘油气富集的重要控制作用:平面上盐岩层平面展布控制油气的平面富集,中部7个盐岩发育盆地富集了整个南美东缘油气总量的95%;纵向上盐岩层将含盐盆地一分为二,形成盐上和盐下两套含油气层系,厚层盐岩区油气主要富集在盐下层系,薄层区和厚度剧烈变化区的油气则主要富集在盐上层系;岩性上倾尖灭、不整合遮挡、滚动背斜和断层遮挡型等4种盐构造相关圈闭是主要的油气成藏圈闭类型;盐构造运动形成的"盐天窗"是下部烃源岩与上部储集层沟通的主要通道;厚层盐岩层的存在为盐下油气的富集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  相似文献   
7.
奥连特盆地斜坡带原油油品分布复杂,重质原油开发难度大、不经济,中轻质原油分布规律不清,严重制约斜坡带油气勘探。本文从原油地化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原油分布特征和地化特征,明确重油成因机理,建立原油充注模式,指出中轻质油有利发育区,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研究结果如下:(1)斜坡带原油正构烷烃具有前峰型碳分布形式,表明原油主要为海相母源;(2)原油具有“双低+双高”族组成,表明原油为烃源岩低熟-成熟阶段产物;(3)重油主要为生物降解成因,证据1为: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发育UCM现象,证据2为:检测发现25-降藿烷标志性化合物;(4)地化分析表明同一样品中同时存在降解原油和未降解原油特征,表明原油为两期充注成因;(5)据此建立油气两期充注模式:早期常规原油充注,中期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原油变重,晚期常规原油充注与降解原油混合控制平面原油油品分布特征,并指出斜坡带砂岩尖灭条带下倾方向是常规油有利分布区,部署探井、评价井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巴西坎波斯(Campos)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有利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坎波斯(Campos)盆地是南美洲大陆东缘的一个典型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盆地经历了前裂谷→同裂谷→过渡→后裂谷(漂移)等4个演化阶段。盆地裂谷期发育的Lagoa Feia湖相黑色页岩为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在始新世(52Ma)时达到生油窗开始生油,在中新世(22~8Ma)达到生油高峰。盆地主要发育上白垩统和第三系Carapebus浊积砂岩、下白垩统Macae组碳酸盐岩和Lagoa Feia组鲕粒灰岩以及前寒武系的Cabiunas组裂缝玄武岩等4套储集层。盆地过渡期发育的Alagoas组盐岩层是盆地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第三系层间泥页岩为盆地局部层间盖层。以主要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盆地可以划分出下部、中下部、中上部和上部等4套主要的油气成藏组合,其中上部Carapebus浊积砂岩体成藏组合内已发现的可采储量占盆地总可采储量的80%以上,是盆地最重要的成藏组合。未来盆地最具潜力的勘探领域为Campos断层以东的Carapebus成藏组合的浊积砂岩体和Lagoa Feia成藏组合渗透性的鲕粒灰岩。  相似文献   
10.
南美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发育大量与正断层反转活动有关的断背斜构造,也是非常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文章主要应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方法,以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为模拟对象,来分析早期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以及断层间距等因素对正断层复活反转过程中断背斜构造形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早期正断层均向挤压端倾斜时,如果陡倾角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则陡、缓正断层都易发生反转,并形成断背斜构造。但当缓倾角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时,则该断层会吸收绝大部分的挤压量,而相对远离挤压端的陡倾角正断层不易发生反转。当早期正断层倾向相对时,距离挤压端更近的陡倾角正断层会吸收一定的挤压量,从而发生反转并形成背斜构造。而相对远离挤压端的缓倾角正断层是否发生复活反转则主要受断层间距的影响,距离越小越有利于断层反转。上述认识对在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寻找与早期正断层反转有关的断背斜圈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