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对保护和维修古建筑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以西安清真寺木牌楼为研究对象,用弹簧单元模拟榫卯连接的半刚接特性,对其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通过对榫卯连接的非线性接触分析得到了其各方向刚度值;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内力远小于其强度设计值,其安全裕度在60%以上;给出了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结构模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斗栱结构功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充分的文献资料和实物研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木构建筑中斗Gong的构造、结构功能及其发展演化,并依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方法建造了斗Gong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概要的阐明了斗Gong的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方法建造了木构实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采用多测点多指标同步测量,按结构自然分层对柱根滑移、榫卯变形、斗拱的变形、复位、耗能等进行了定量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古代“抬梁式”木构架地震反应较小,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消能能力。论文概要地分析了古代木构建筑巧妙独特的抗震方法,以试验数据揭示了一个古老而全新的抗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固有特性和抗震性能,根据西安城南门箭楼复原工程资料,采用半刚性弹簧单元来模拟实体结构的榫卯、斗拱和柱础连接,建立箭楼大木作构架的局部和整体两种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方法,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模型的前10阶频率和振型;采用瞬态分析方法,在El Centro波、Taft波和兰州人工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变形及内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三个严格按照中国宋·《营造法式》中有关大木作的形制与构造要求制作的木构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与探讨了中国古代木造结构在相应状态下的变形及受力特征及其榫卯节点工作机制,通过对榫卯节点的转动弯矩与相应转角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提出了该类型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并就额枋正截面上的最大应变与内力,作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所选模型的合理性,为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翔实历史与考古资料的调查,并结合于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勘测,进行了许多有关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木构架具有相当好的抗(耐)震性能,由于这类木造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以及榫卯节点的柔性连接,以致在地震过程中,大量的地震动能量被消耗掉。(2)在其结构构造方面,采用了许多诸如柱的生起、侧脚等木作工艺;柱顶、柱脚分别连以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并与重量很大的屋盖结合,俾使构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3)通过阑额、由额与柱头方之间施以拱眼壁或蜀柱或人字拱;在节点部位施以绰幕方等的构造方式,显著增强了结构整体与其构件和节点的抗弯刚度。(4)对于单体建筑,通常情况下采用矩形或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作为其平面,在构架竖向上,通常为(下大上小的)棱台形,尤其对于多层建筑。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5)通过抛光柱基础的顶面,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基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使结构免于坍塌。总之,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是高度有机的,对其科学的构造原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无疑地对我们现代的建筑活动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震机理及抗震加固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探究中国古代大木作(带有斗栱的木构建筑)结构抗震机理和抗震加固的有效方法,对缩尺比为1/3.52二等材宫殿当心间模型在同样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模拟地震动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结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动力时程响应;模型结构的自震频率和阻尼比。结果表明,古代大木作结构的抗震机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i)因柱根滑移而隔震;(ii)斗栱以及普柏枋因弹塑性变形和摩擦滑移消耗掉大量地震能以致结构减轻了震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斗栱竖向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斗栱在竖向地震作用下隔震、减震机理以及相应的竖向极限承载能力,对三个缩尺比为l/3.52的二等材计心造两跳五铺作斗栱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P-△曲线。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1)斗栱结构特性可视为变刚度线弹性变化,可用单自由度的质量-弹簧-阻尼器模型来说明;(2)斗拱的破坏始于华栱中部的塑性变形和劈裂;(3)在地震动过程中,其运动的竖向传递率大约为0.019,说明斗栱在减小结构地震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在正常使用阶段,斗拱的内力与变形不超过其极限承载力的l/7左右,强度裕度很大。这保证了很多中国古代木结构能够抵御许多强烈地震作用并且矗立千年而不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翔实的历史,考古资料,和许多现存古建筑的地震经历,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防震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许多龄逾千年,屡历大震而仍然安全的大型古建筑中蕴涵的防震措施与我们现代隔震,减震,控震方法相吻合。尤其,诸如“刚块叠置”,“控制高宽比”,“摩擦滑移”,“柱侧脚生起”等简洁有效的措施在古代大型建筑中的成功应用,为我们今天解决隔震,控震结构问题开辟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